第1919页

他们求情的理由都很简单,那就是李学都已经八十了,老糊涂了,朝廷何必和他见识,饶他一命,更显朝廷仁德。

但他们忘记了,饶过金圣叹,是司法改革,《刑律》修订之前,而且金圣叹并不是事件的主谋。

对于众多的求情奏疏,朱慈烺没有理会,只告诉山东按察使,依律法处置,不得轻放。又令杨廷麟加强戒备,防止骚乱。

十五天前,关于李学的初审结果出来了。

因为在这之前,隆武帝就有诏令,刑部也有条例,对于带头闹事,反对新政,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着,一律死罪。

因此,山东按察使判了一个“死”。

而李学也颇为硬气,居然放弃上诉的权力,说要承受隆武朝砍向读书人的第一刀,要用自己的血,警醒天下人!

这一下,内外都是哗然。

这十五天里,不断有人为李学求情——因为山东按察使已经作出判决,而李学又放弃上诉,依照新制定的“刑律”,只有大明皇帝能救他,那就是特赦,如果大明皇帝不赦,待十五天期满,李学的死刑就定验,隆武帝再御笔一勾,李学就是必死无疑了。

面对求情的奏疏,朱慈烺一律驳回,所回的也都是三个字:大明律。

不多说,但意思和心志却是清楚表现。

随着时间的临近,所有人都感觉到,李学已经是不可救了。

……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田守信轻声报。

“哦。”

朱慈烺微微惊奇,今日不是“星期天”,太子怎么会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