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的修建,需要大量的钱粮,且因为路途遥远,即便是通过海路运送,也会消耗很多,因此内外反对声音不断,很多人都请求停止在海参崴的建设,将所有的兵马都撤回来,连带着撤销海参崴巡抚的设置。
对于这些奏疏,朱慈烺一概不理。
但对兵部计算的钱粮,以及工部的修城图,他却是仔仔细细的翻阅,并思索其中可能的不足之处。
——海参崴的修建,确实是一笔巨款,但就历史和未来海权的发展来看,这笔投资是绝对值得的,现在稍微勒紧一点裤腰带,就能为后世带来巨大的收益,令辽东完整,何乐而不为呢?
第1224章 李学案
……
除了海参崴的议题,近日,刑部还有一桩大案,在朝堂引起了议论。
虽然“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全国推广,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但犹有士绅在反对,今年山东地区又发生了一起聚众抗税,冲击官署的大案,经过山东巡抚杨廷麟的调查,山东按察使的审理,幕后主使浮出水面,乃是山东在地有名的大儒李学。
李学今年已经八十岁,面对山东按察使的审问,他毫不避让,坦然承认,并在庭审之时,怒斥“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乃是恶政,斯文扫地,逼的读书人不得不奋起反对。
山东乃孔府所在,孔孟之乡,文风厚重,读书人众多,这些年战乱较少,士绅受到的攻击很小,因此,“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带来的冲击,在北方各省中,山东是最大的,而李学早年中举,但因为看不惯官场腐败,愤然辞职,回乡教书授业,渐渐成为山东有名的大儒,门人学生众多,他的被捕,在山东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书生上街请愿,请求释放李学。
因为事情重大,山东按察使不敢决,只能火速上报朝廷。
……
和金圣叹一样,自从李学被抓之后,为他求情的奏疏,就雪片一般的飞到了京师。
内阁,六部堂官,也多有为李学求情者。
所有人都想着重复金圣叹的例子,但是人够多,陛下最后会网开一面,饶了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