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立刻意识到,高鸿中的奏疏,怕不是本意,而是辅政王的授意。
随后,多尔衮就高鸿中的密折,在一众宗室和重臣面前,细细分析,说到动情处,甚至是潸然落泪。
——辽南、鸭绿江、锦州,这三地今年以来,一直都有战事,南朝三面进攻,三面骚扰,我朝三面应对,都比较被动。
三面之中,祸害最大,距离大清根基最近的就是朝鲜,当年先帝就是因为平定了朝鲜,稳定了后方,然后才能进取整个辽东,继而夺下锦州,现在大清要想摆脱颓势,就非是讨平朝鲜不可。
然大清粮草和兵马都困难,过去,依靠百十几的田庄,锦州义州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今年南军破坏了两地所有的田庄,并将汉人包衣全部掳走,锦州义州无法自给,以后必须得从盛京输送了。
锦州距离盛京遥远,即便是从海州广宁往锦州运送粮草,都会有相当的损耗,而从情势来看,锦州义州将是明国下一个重点进攻之地,其兵马一定会越来越多,一旦明国兵围锦州,大清连救援的钱粮也是拿不出。
锦州义州已经是难守,我多尔衮无能,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遵从高鸿中的谋划,暂时从义州锦州撤退,集中兵马,讨伐朝鲜,解决后顾之忧,主守辽东,以待来时,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宁愿现在就辞去辅政王!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睿亲王,这是以辞职相要挟啊。
虽然多尔衮主政起来,豪格一系一直不服,但其他派系,却渐渐为多尔衮慑服,且现在的烂局,除了多尔衮,怕也再没有人能挑起来……
……
随后,一直默默无语的多铎,第一个站了起来,面无表情的说,避敌锋芒,暂时隐忍方是上策,他支持辅政王的计划。
接着,原本在这个事件里保持中立的礼亲王代善,也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他没有说支持放弃锦州,但既然全力支持多尔衮继续为大清的辅政王,那也就是间接的支持多尔衮从锦州撤兵的决定了。
只有济尔哈朗依旧一言不发。
眼见就要形成决议,一个人的声音忽然冒了出来,那就是被禁足的豪格。
自从乌克尔河之战后,豪格因为要承担战事失败的责任,又因为顶撞辅政王多尔衮,因而惹的福临小皇帝大怒,将豪格无限期的禁足,因此,豪格虽然还是大清的肃亲王,但却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大清的政事和军情,整天被困在王府中,除了发怒牢骚,日夜诅咒多尔衮,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虽然是禁足,但朝堂上的重大军政消息,豪格依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所以在听闻快要病死的高鸿中忽然上了密折,建议从锦州撤军时,他立刻就勃然大怒,他知道,高鸿中才没有这样的胆子呢,都是多尔衮授意和捣鬼,于是他也立刻和府中幕僚商议,连夜写了一封密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