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3页

“隆者,使兴隆。武,武备军事。如今建虏在辽东虎视眈眈,松锦之耻未雪,东虏在宣府大同骚扰,李自成张献忠未灭,武备不振,致使我大明为四敌所困,非兴隆武备,才有乾圣、中兴、咸嘉的可能。”

朱慈烺脸色肃穆,不容置疑。

“就这么定了。”

说完,转身就走。

群臣惊异。

待太子走后,所有人都看向周延儒。

周延儒咳嗽着点头:“陛下深思熟虑,非我等能及,隆武甚好,甚好啊。”

当朝廷宣布,新君年号为隆武时,所有人都明白,作为太子之时,陛下就统领大军,攘外安内,现在登基为皇帝,对武备军事怕是会抓的更紧,而对于武人,也怕是会更加重视。

文官们心中有忧虑,担心武人地位会急剧提高

但新君初立,威望正隆,没有人敢说不是。

……

新君继位,年号确定,长达二十七天的服丧期结束,朝廷恢复了正常运转。但依照惯例,这一年仍被称作“崇祯十七年”,等明年春节过后,才是隆武元年。

不过大明帝国的崭新时代,现在却已经是开始了

脱去孝服之后,朱慈烺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阁的补全。

黄景坊遇害,陈演罪,内阁一下少了两人,此外兵部尚书张缙彦下狱,吏部尚书郑俊三告老,朝中空缺一下就多出不少,更何况,很多人都已经看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和首辅周延儒过往就不亲近,定王之乱时,周延儒又没有立阻,隐隐地,甚至还帮助了定王,以新君的脾气,岂会容他?

而聪明如周延儒者自然也早已经看出,于是主动上奏,称自己年老体衰,已经力不从心,恳请辞官回乡养老。

但却被隆武帝驳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