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页

“管他什么手段?反正我没钱。大不了拿出一百两意思意思,再多了,一分没有!”

“咱们这个太子,胃口大的很,既然敢在朝堂上提出此策,并且亲自领衔办理,心中怕是早已经有了定见,一百两百,怕是交代不住。还是找英国公,襄城伯商议一下吧。”

“不可!朝廷既然发了命令,令我等勋贵带头购买国债,东厂锦衣卫肯定盯着咱们呢,这个时候去找英国公和襄城伯,不是自找麻烦吗?”

“那怎么办?这么多的勋贵,万一有人不长眼,要拍太子的马屁,岂不是糟糕?”

“放心吧,没人敢出风头,整个京师谁不知道,若论勋贵外戚最有钱者,嘉定伯周奎,绝对可以排在前三名,周奎有是当朝国丈,太子的亲外公,只要周奎不多出,又有谁敢超过他?”

“倒也是,以周奎吝啬的脾气,一定不会多出。”

“所以啊,我们先看热闹就好了,看太子如何处置自己的外公?只要周奎不倒,我们又有何惧?”

……

很快的,三天的宣传期结束,而户部和内廷宝钞局也趁着这三天,印出了第一批的国债券,并先后送到乾清宫,内阁和太子府,请陛下,首辅和太子鉴览。

若说印刷纸钞,内廷宝钞局还是很有经验的,印出来的国债券足够精美,且防伪也做的非常到位,就朱慈烺目测,民间应该很难伪造,十两,五十两,一百两,一共三种面额,不记名,不挂失,准许流通,几乎可以等同于后世的纸钞了。

“唐亮,明天中午,我要去看外公,你安排一下。”

“是。”

第三天,朝廷正式开卖国债的日子,一大早,户部设在正阳门外的临时衙署就推开大门,五城兵马司的兵丁维持秩序,穿着青色甚至是绿色官服的低品级官吏早已经在衙署中就位,衙前铺着红毯,有门童负责引领,做好了迎接每一个认购国债的勋贵官员和商人百姓的准备。

此外,衙门前有大幅的告示,再一次的重申了朝廷关于国债券到期之后,一定会兑换的承诺。户部和内廷宝钞局的殷红大印,清楚可见。

正阳门大街,也就是后世的前门大街,是为京师为繁华的两条街道之一,户部将发行国债的衙署设置在这里,而不是户部所在地,皇城外的六部衙门广场,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和商人。

户部衙署一开门,立刻就吸引了无数看热闹的百姓,人们都想知道,究竟有谁会认购朝廷发行的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