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页

杨尔铭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他三岁时就训以诗书,过目成诵,崇祯七年中进士之时,才刚刚十六岁,十六岁啊,很多人穷极一生,花白头发都还只是一个秀才,他小小年纪,居然就成了三甲的进士!其少年英才的程度,大明历史上也只有数人可以相比,杨廷和12岁中举,19岁进士,解缙18岁举人,19岁进士,张居正15岁中举人22岁成为进士,这三人都是大明历史上的大牛人,杨廷和和张居正都是首辅,解缙虽没有成为首辅,但其才气却是名闻天下的,因此当杨尔铭中了进士,消息传开之时,所有人都说,大明又一个未来的首辅诞生了。

杨尔铭成为进士之后,先被外放桐城坐知县,十六岁的少年县令驾到,整个桐城都轰动了,第一次升堂时,县衙都差点被挤塌。官帽大,而杨尔铭年纪小,小脑袋戴着大纱帽,总是晃荡,于是就用绢布塞住帽子后边,堂上的椅子太高,只能“翘足而升”,一顶塞了绢布才能戴稳乌纱帽加上晃晃荡荡的两条小腿儿,这样子确实挺滑稽。衙役轻声笑他“老爷纱帽歪矣”,杨小孩儿大怒:“你说我歪,我从今天就开始歪了,抽出行刑签命令把笑他的衙役挨个儿揍了一顿,‘遂畏惮焉’——都老实了。”

但杨尔铭的传奇,不止是他小孩官帽,而是他到任之后,首先遇上的就是匪患。崇祯八年,正是流贼猖獗,四处乱起之时,杨尔铭虽然是少年,但却极有谋略,不但数次击退流贼的进攻,而且还救了史可法一次,其时,史可法被流贼围困,情势危急,消息传到桐城,但杨尔铭手下也没有兵,无法救援,关键时候,杨尔铭召集数千民夫,一人两只火把,相互拉开距离,在暗夜里浩浩荡荡地去救史可法,流贼在暗夜里不明真相,见来了这么多的官兵,吓的赶紧遁走,从而解了史可法之围。

三年届满之后,杨尔铭因功升为御史,调入京师。

去年到今年,朝廷一直在追逮赋,杨尔铭是广东道御史,因而被派往广东追税,整个过程还算是顺利,今年,杨尔铭早早地完成了任务,北返京师,不想行到临清,建虏忽然入塞,朝廷阻断了运河,当杨尔铭急急行到沧州时,运河已经失守,太子退入通州,不得已,杨尔铭只能留在沧州,等待后续的消息,而当听到吴甡领兵部尚书、总督山东军务,顺运河南下驰援河间府之时,他立刻离开沧州,顺运河而上,去迎接吴甡,准备为吴甡出谋划策。

而就在他见到吴甡的同时,豪格轻骑出现在河间府,暗夜击溃史可法的消息正好传来,杨尔铭向吴甡献上一策,取得了吴甡的赞同,于是他转头又南下,往景和镇而来,他和吴甡的计策能不能成功,山东兵是关键之一,吴甡令他速速南下,一来是传达命令,二来也是要督促尤世威。

很快,一个风尘仆仆,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急急走进了堂中。

杨尔铭十六岁中进士,今年刚不过二十五岁,犹是年轻呢。

尤世威站在堂前迎接,刚要微笑抱拳,那年轻人就说道:“茶茶,快给我上茶~~”

看来是渴极了。

尤世威令人上茶,年轻人咕咚咚地连喝了两大碗,这才拱手行礼,说明身份,并取出名刺官凭,以证明自己所言不虚。这一来,尤世威再无任何怀疑,请杨尔铭入座,共商大计。

“吾有一计,可教豪格两万人,有来无回!”杨尔铭第一句话,就让尤世威惊喜,随即就是怀疑。他戎马一生,吹牛的人见的多了,豪格可是黄太吉之子,所带两万人皆是精锐骑兵,京南平原,如何能让他们有来无回?更何况,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河间府之危,如果不能及时救援,河间府怕是不保,而后整个山东也将成为建虏兵锋所指。

若非杨尔铭是御史,他说不得会将杨尔铭当成是江湖骗子。

而当杨尔铭说出计策的内容,尤世威听了第一句就惊讶了:“什么?先后撤四十里?”

“是的。”杨尔铭是四川人,身材不高,瘦小,但皮肤白净,相貌颇为英俊,他声音清楚地说道:“你部立刻后撤,假装要撤回山东,于四十里之外的小王庄一带扎营。而鲁督的兵马也会暂时在青县西南一带修整。”

尤世威惊的站起:“可这样一来,建虏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无所顾忌的攻击河间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