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页

但太子在密奏里说的清楚,高起潜虽然可恶,但秦皇岛码头的修建更为重要,丝毫不容耽误,再给高起潜一个机会,准其戴罪立功,但秦皇岛修建完成之后,再和他算账也不迟。

崇祯帝忍下气,将黄道周的奏疏留中,不予处置,口中淡淡问:“太子到哪儿了?”

王承恩躬身回答:“昨天一早就离开了蓟州,估摸着,明天就可以回到京师了。”

崇祯帝点头,继续批阅奏疏。

已经是五月份,气温已经比较高,原本的暖阁现在变成了夏庭,珠帘翠幄,冉冉天香,崇祯帝的身影掩映在阳光之中,脸上的愁容和鬓角的白发,并没有因为去年的两场胜利而有所缓解——他面前的奏疏,不是汇报灾情,就是要钱要粮,或者是恳求朝廷减免赋税,看到忧愤处,忍不住叹息,面对这如山的奏疏,再开朗的人,心情也是轻松不起来的。

脚步声响,一个小太监进入房间,小声向王承恩汇报。

王承恩听完脸色一变,急忙向崇祯帝报告:“陛下,定王殿下身体不舒服……”

“哦?”

崇祯帝放下奏疏,立刻站起,当初五皇子染病去世之时,崇祯帝哭的稀里哗啦,自那之后,原本一头扎在国事里,对儿子们的小病小灾不太在意的崇祯帝,变得格外敏感起来,太子定王他们稍有小恙,他都会亲自过问,去年正月,太子意外落水,人事不省之时,崇祯帝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其间还不顾仪态,一度失声痛哭,所幸上天保佑,太子最后苏醒了过来,而且经过两年的磨练,现在太子已经成了他的有力辅助。

“走。”

崇祯帝急急忙忙去往坤宁宫。

……

第二天下午,离京二十余天的皇太子朱慈烺回到京师,詹事府官员在城门口迎接,而朱慈烺听到的第一个关于京师的大消息,并非是定王生病,连续发烧两日,御医束手无策,父皇忧虑万分的担心,而是东厂和锦衣卫捉拿建虏奸细,已经有了初步成果的喜讯。

细细询问,知道东厂和锦衣卫的办法之后,朱慈烺对主持此事的李晃不免高看了一眼。

李晃的方法并不复杂,既然知道建虏奸细都是最近两三个月之内到达京师的,也知道第一批建虏奸细是走大同到京师的,于是双管齐下,锦衣卫指挥室骆养性亲自带人到大同,他则是坐镇京师,以诏狱走失了要犯,在全城展开了搜捕,命令最近三月到京的商人行脚全部都到顺天府衙登记,但有不登记或者瞒报者,以包庇要犯论处,一时,锦衣卫和顺天府衙役,包括五成兵马司都派人上街,大肆宣传,鼓励民众揭发举报,每举报一个,就有一两银子的赏钱。

同时,严厉查缉出城之人,凡出城之人,需有人做包,没有作保之人,一律不许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