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商人的角度切入,只要给他足够的利益,他自然就会听从朝廷的命令,但朱慈烺知道,郑芝龙这个人,怕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白手起家,最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这样的人,又怎会没有一些手腕和本事?
再者,朝廷和东印度公司往来,已经动到了郑芝龙的利益,虽然朱慈烺百分百的知道,郑芝龙绝不敢公开反对朝廷。假扮海盗,洗劫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不过就是在泄愤。但郑芝龙的泄愤,却威胁到了朝廷和东印度公司的合作,甚至是影响到了朱慈烺逆转历史的大计,因此必须尽速化解,不然拖延下去,郑芝龙真的血洗了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那就后悔莫及了。
如果是一个直男,首先想到的办法自然是朝廷下旨,严厉训斥郑芝龙,令其不得再打东印度公司商船的主意,破坏朝廷的大计。
但郑芝龙的人假扮海盗,试图洗劫东印度公司商船的事情,现场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只要郑芝龙矢口否认,朝廷就奈他莫何,就算是在朝廷的严旨之下,他暂时收敛,但难保以后不会再出幺蛾子,因此,只靠圣旨是不行的。
为了大明海域的安宁,为了和东印度的长期合作,保证粮米的输入,朱慈烺必须想办法令郑芝龙明白,东印度公司的船,他是不能碰的,朝廷的大计,更是他不可以反对的,只要他能忍了东印度公司,未来必有更大的利益等着他,如果他一味强干,他郑家的基业,说不得就会烟消云散。
但这种威胁的话,不能由朝廷来说,而是要让郑芝龙自己明白,并悄悄收手。
朱慈烺可不希望,自己犯下郑成功历史上的错误,将施琅推到敌方阵营里。
施琅在郑氏水军六七年,其叔施福又是郑芝龙的中军心腹,对郑芝龙的了解,一定超过常人,因此朱慈烺想要通过施琅,对郑芝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617章 瞿式耜
对太子所问,施琅就自己所知,小心翼翼的回答,虽然施琅本人并不是郑氏集团的高层,但他的叔叔施福乃是郑芝龙的亲信,跟随郑芝龙多年,对郑芝龙的底细知之甚深,从叔叔口中,施琅知道郑芝龙不少的事情。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郑芝龙一些“黑事”,施琅虽然听闻,但却也不敢告知,不然太子震怒,他岂不是为郑氏招来了祸事?
郑芝龙少小落魄,性情逸荡,跅弛放纵,《台湾外记》说他不喜读书,好拳棒,这一点在施琅口中得到证实。因与父亲的小妾私通被逐出家门,在母亲的安排下投奔舅父黄程。后来因缘际会之下投靠了大海商日本平户华侨李旦,李旦很欣赏郑芝龙,认为干儿,赋予重任,随后郑芝龙开始了亦商亦盗的海上生涯,只十年不到,就发展成为华东与华南海域的唯一强权。
而所有的一切,都和郑芝龙的玩命性格有很大关系。
所以郑芝龙绝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在海上纵横期间,凡是不缴保护费的商船,都难逃被他劫掠的命运,郑芝龙也因此很快富可倾国。人有了钱了,成名了,就想要过一些安稳的日子,因此郑芝龙接受了朝廷了诏安,成了大明的水军将领,但他私下里的生意并没有停,他郑氏水师在港口里是朝廷的水师,出了朝廷,旗帜一换,立刻就是海盗。
在明末那段风雨飘扬的日子,虽然北方大乱,流贼四起,但郑州龙的日子却过的极其滋润,甲申国变,南京投降之后,郑芝龙拥立隆武帝,更是一跃成为了掌握内外的权臣,但郑芝龙胸无大志,更没有国家民族的坚定立场,凡事都以个人利益为第一考量,他对隆武帝,始拥之,终弃之,导致隆武朝很快败亡,之后又不顾家人部将的劝告,投降清廷,最后却由被清廷斩于北京,政治眼光和品格,实在不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