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在街上逛上,置身于文德桥,看着远处的文德街,朱国强驻足的桥上,凝视着熙攘的街道,街上的人头攒动。有很多都是年青的士子,他们不仅年青,而且……大都穿着奇装异服者,甚至可以用争奇斗艳来形容。

“老爷,国子监就在附近,这些都是各地过来考国了监的生员。”

方以智轻声说道。

国子监每年都有一次入学考试,来自各地的读书人齐聚文德街一带,但真正让朱国强看傻了眼前的,恐怕还是那些读书人的打扮!

那些读书人里,有不少人都是穿着类似女装的衣着到处招摇。见状,朱国强皱眉道。

“他们穿的这是什么玩意?”

方以智说道。

“老爷,这就是报上报谓的‘妖装’,其实从世宗大江南北就时兴这样穿法,女子将发髻晚起,穿宽松大袍;男子却喜好着短衣和修身裙,远远看去,与女子一般。在苏杭一带,有一首民谣,“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桌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苏杭一带,在其他地方也都如此。人们所穿的衣服,更是五花八门,男女混装,”

看着那些远远看去穿着与女子一般的士人,方以智叹道。

“这十几年,天下承平后,不曾想,这样的风气又重回大明了。”

“这样的风气……”

朱国强冷哼道: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我大明的男子,要都是如此男儿女相,那可真就国将不国了。”

这样的风气由来已久,从正德朝开始,大明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城市更加繁荣,读书人看不起传统的程朱理学,读书人竟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读书人居然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无非就是觉得八股无用,在思想上另谋出路,开始广泛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思想上的变化加上物质生活改善,让那些士人试图在服饰上冲破传统等级锁链打。一时间,在江南的一些城市里,各种服饰争奇斗艳,而发展到极端,就是“服妖”的出现。曾有一位闲居的官员进了一趟城,发现满街的生员秀才其装束全是红丝束发,嘴唇涂着红色的脂膏,脸上抹着白粉,还点缀着胭脂,身穿红紫颜色的衣服,外披内衣,一身盛妆,宛如丽人。

相比之下,穷儿好丝衣奢侈风反倒是不值一提。

毕竟,对于“以武立国”的朱国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