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士绅是可以买地,可买过地之后呢?没有佃农耕种,地也只能搁荒。所以现在江南的地已经很难卖掉了。

甚至已经有很多佃户举家迁往江北,开荒垦地,在江北的荒村鬼镇安家。

沿着着官道策马前行时,路边的沟渠积着厚雪,这些多年来不断修葺的沟渠并没有荒废。

阎尔梅策马跟在世子爷的身边,边走边道:

“大将军,这一带差不多都可以引江水灌溉的上等良田!”

朱国强点点头,这个时代的良田标准就是是否可以灌溉,只要能够灌溉,就是上等良田。

朱国强眼光一扫,忽然扬着马鞭道。

“这些田,都是南京卫所的军田吧!”

梅春回道道:

“确实都是各卫的军田。”

朱国强的眉头一挑,反问道:

“那么现在呢?这些军田又属于谁?”

朱元璋开国后,为了稳定天下,恢复生产,实行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兵制,在天下设置了三百多个卫所。

说白了就是让官兵分驻全国各地,分田地给他们,让他们就地屯田,一个军户平均五十亩地,军官更多,自己养自己,军户世袭,世世代代守护大明的土地。而这也是云南第一次真正融入华夏的原因——十几万军户,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构成。

尽管军户需要交子粒粮,但是却不需要负担“徭役”,所以子粒粮虽然比普通民户稍重,但因为没有徭役之苦,日子过得倒也还算自在。

开国初的军屯,一年可以收入千万石粮食,以至于朱元璋颇为得意地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到永乐时,大明的军屯“子粒粮”收入,就达到了2300万石,相当于宋元时代每年粮食收入的近一倍。永乐年间的军屯田亩数,更突破了8900万亩。如此强大产值,让永乐皇帝朱棣的感叹:“百姓免得转输,军士并无饥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