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对御前太监吩咐道。

“请几位阁臣过来议事!”

再请阁臣过来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心底是那个郁闷啊。

他甚至寻思着那小子为什么不能像唐王那样乖乖的听话呢?唐王不就是一道圣旨就去了中都,这小子倒好和自己扛上了。

不过崇祯皇帝也非常清楚。唐王一案,天下的藩王已经是满腹的怨言了,要是现在再把这么一个为大明立下泼天大功劳的德世子给关到中都高墙,估,那些个藩王就不仅仅只是满腹怨言了。

尽管那些藩王们都没有什么权利,可要是他们感觉到威胁时,一起上书,到时候又该怎么收场?

况且,还有天下人的公议。哎,麻烦啊!

想到这崇祯不禁有些头疼,头疼之余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烦恼。实在想不明白怎么到了自己的手中,天下的麻烦事儿怎么越来越多了……

烦啊……

第286章 归家心切

崇祯到底有多么烦恼?外界当然不清楚。他们甚至也不在意这一切,对于达官显贵们来说,他们所在乎的是他们的荣华富贵。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他们所在乎的读不过仅仅只是今年的收成而已。其实这年月真的没有多少人会去在乎国家大事,寻常百姓能吃饱肚子就已经是老天爷保佑了。

崇祯十三年春建奴入寇引起的这场风波,对于大明而言,或许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影响。一纸朝廷的邸报结束了一切,严斥了洪承畴按兵不动,坐失战机,致使建奴全师而返。所有的罪名都由洪承畴一人承担了——谁让他降了东虏呢?

所以诸如与东虏议和、勾结建奴,以至于阻拦德世子北上抗虏等罪名,都扣到了他的头上。

尽管朝廷的邸报中没有提及南京被杀的勋臣、文官,但却封德藩世子为“平虏大将军”,授予开府之权,开府于旅顺。这可是打从成祖皇帝以来,头一遭有宗室被授了开府之权,尽管这种封疆大吏的权力,历史上始于嘉靖朝,目的是为了方便征讨倭寇。但那时候封的都是文官,而现在却是让宗室再度领兵开府,原本沉寂的言官们又一次跳起来,说一些谨防藩镇之类的鬼话。

当然,对于朱国强来说,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些,至于崇祯的烦恼,与他何干?

置身于桃源县黄河大坝上的他凝视黄河,随着天气转暖,北运河河冰消融,黄河上的商船越来越多,而此时,桃源县的码头上,也多出了数百艘船,有沙船、有福船,有遮洋船,这是从各地租来的船。很快,桃源一带的大军,就要乘船前往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