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页

伐清[校对版] 灰熊猫 1944 字 2023-03-16

于佑明摇了摇头:“提督来成都后,督师不放心我们去攻打重庆,要等靖国公赶到后才能从万县出兵。靖国公是十二月才带兵赶到奉节的,中旬开始向重庆出兵。”

据于佑明说,也幸亏是由袁宗第统领前军,明军才没有遭到意外损失。袁宗第出发后很快就判断清军的实力远超原先的估计,王明德在铜锣峡一带还布下了埋伏,想伏击逆流而上的明军,被袁宗第识破后清军也不恋战,迅速退回重庆与李国英会合。

因为清军的实力强大,所以袁宗第前进得十分谨慎,明军步步为营,而不能像上次攻打重庆那样直捣城下。

“末将来的时候,靖国公刚在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设下了营盘,鞑子的水师都退回嘉陵江中了,所以末将才能来成都这里。”袁宗第让于佑明给邓名带来口信,说他认为攻陷重庆可能会是一场长期的战争,所以有意把明军的家属和没有必要留在战场附近的男丁都先一步运来成都。

“你们现在是在北岸还是南岸?”邓名沉吟了片刻,问道:“在北岸取得了立足地了吗?”

“末将来的时候还没有。”于佑明摇摇头:“靖国公现在手下只有五千多前军,登不上北岸去,现在鞑子猬集在重庆城下,隔着长江和嘉陵江与我们对峙。靖国公本来还打算分设两个营,控制嘉陵江东岸和长江南岸。后来他在重庆城头见到了鞑子川陕总督的旗号,又断定重庆城周围的鞑子至少有两万人,就只在长江南岸联营固守。不过鞑子也十分谨慎,我们虽然从嘉陵江东岸撤回来,他们仍然严守在西岸上。”

“这样啊。”邓名听完叙述后,觉得战局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重庆城下如果有两万清军的话,他们的披甲就会超过五千,而明军即使加上袁宗第的部队,甲士也就是在一万上下,而且浙兵和湖广新兵的战斗力恐怕也比不上川陕绿营。刚才于佑明还提到了李国英,川陕总督是有一支标营的,总督标营和满洲八旗一样,都是披甲骑兵,人数估计会在一千左右。

“既然这样,我这就去一趟重庆。”邓名觉得自己已经休息得差不多了,成都这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紧要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到重庆前线去看一眼,就算帮不上什么忙,至少也能起到鼓舞明军士气的作用。

临走之前,邓名把成都这里的法规给于佑明详细交代了一遍,让他和提刑官衙门做好沟通,帮助抵达的百姓开荒。此外邓名还担心熊兰会滥发货币,当初熊兰第一次和刘晋戈来见他时,明显没有把百姓的利益和纸币的信用当一回事,因此在带着卫士离开前,邓名又吓唬了熊兰一通,说如果发现物价飞涨,邓名就会把熊兰问罪,给百姓一个交代。

“知道曹操的粮官吗?”邓名问道,见熊兰点了点头:“知道就好!”

……

邓名带着卫士匆匆乘船离去。

于佑明开始的时候三天两头地跑提刑衙门,在几次交涉无果后,于佑明终于在成都知府刘晋戈面前大闹起来:“怎么成都这里什么都要欠条?”

本来于佑明觉得组织浙军、楚军开荒不是什么难事,不就是种地嘛,但很快就发现事情完全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刚抵达成都的百姓需要购买很多东西,虽然带来了一些农具,但完全不够用,而更迫切的需要是盐,每天都要消耗。

本来制盐的刘曜、杨有才已经带着他们的辅兵去了都江堰一带,新来的人要吃盐就必须从制盐的商行购买。但这几个商行目前的规模都不大,产量非常有限,就是供应本地人都很吃力。而本地人除了有一些储备外,他们手里还有欠条——各个盐行只接受这种货币。

于佑明本想向刘晋戈的衙门要一些,但刘晋戈说刘曜他们走了后,衙门自己也没有生产盐的能力,对此爱莫能助。于是新来的人就想用粮食去换一些盐,如果盐行肯换的话,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邓名在南京等地收获了不少粮食,于佑明也带来了几万石,起码能拿出一部分来换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