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

长孙淼顿时急了:“那前线怎么办?那可半个金兰。”

“所以神策军的编练不容刻缓。”顾同山指了指文书言道。“朝廷不把神策军当成经制兵是有道理的,但是兵员朝廷也已经替各都护府想好了,可以是倭军、可以是奴军、可以是土著兵,只要军使以上是国朝军将就是了。”

“但这缓不应急。”

“既然一时吃不下,还白白浪费钱粮,但不如缓一缓,等编伍出几团兵马后再说……”

第499章 邓明道

虽然只穿着一身惨淡的绿袍,但邓明道依旧趾高气扬的摆出一副上国使臣的架势来,冲着目前唯一的手下命令道:“曹通事,你且跟那边的日人唐船奉行去说,这三百亩的商用地也太狭了,让他至少划出三千亩来备用……”

邓明道,男,江西抚州宜黄左乡邓家村人,清顺治十七年,不对,不对,应该是前明永历十四年生人,今年四十三岁。邓明道的前半生虽说不是悲惨,但一心想登龙门的他却始终只是一个童生。按照惯性,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在耗尽家财之后,勉勉强强进学,以大清朝一名秀才的身份终老故里,但是郑军自海上而来的大反攻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没有进学,邓明道幸运的逃过了对所谓汉奸走狗的审判,不过由于对县中吏目身份不屑一顾,所以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从龙”。然而后来他才发现,他期盼的科举之路在重光的大明朝是不存在的,只有类似北宋“三舍法”的学校体制才是读书人唯一的进身之路。

思来想去,始终没有明白自己其实不是那块读书的料的邓明道终于再度鼓气希望参加了县学的入学考试。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幸运的是,此时的郑藩因为扩张太速以及官府下乡政策的试行等诸多原因,紧缺各级官吏,他因为一笔不错的书法而最终成功考入县学,由此成为郑藩体制下的一名预备官吏。

县学是进了,可邓明道的学习情况依旧不尽人意——虽说郑藩治下的县学最初只要求粗通君子六艺,但四体不勤且又不懂得附庸风雅的他除了书、礼两科的成绩尚可外,其余四门功课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还是拜托了明郑夹带中无人的缘故,邓明道还是以宜黄县后来历届县学生员不可思议的成绩肄业了,并以流外四等就任一名书吏——邓明道最终还是以他看不入眼的李元生番开始了在明郑政权下的出仕一生。

干了两年书吏,邓明道刚刚升任流外三等的书记,结果就遇到武定天子薨逝,保康天子继位,在除了夏王郑克臧以外人人官升一阶的普惠奖中,他又转眼升了流外二等的典书。

接下来邓明道又在典书的位置上熬了一年多,等到保康天子去世,泰顺天子继位,这时的邓明道已经是流外一等的主书,距离获得真正的官品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明泰顺二年三月,郑克臧代明,邓明道搭着东风终于成了品官。可还没等他高兴完,从前明武定朝开始的郑夏官府机构调整便波及了他。也不知道是运气来了,还是县中府上有了动了手脚,邓明道因此成为了一名隶属于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的从九品京官。

从九品的京官在行政武昌城里绝对是不起眼的一个,不过邓明道倒不用担心自己会不小心冲撞了哪位要员、哪家衙门。原因很简单,总督衙门知道这批新晋官员的老底子,因此邓明道一进京城就被关在总督衙门办的学堂里回炉深造。

也许知道这次深造关系自己的前程,在一年半的学习生涯中邓明道很是拼命,也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怎么样代表华夏做一名使节,甚至还学会了几百个倭国和朝鲜国的常用词汇,因此得以顺利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