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蒋良骐在日后撰写的《东华录·卷八·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中对此段历史有过非常详细的记载:“五月甲子(二十三日)。先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奏【海贼刘国轩遣伪官黄学齎书至,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应否如所请,请旨定夺】。上曰【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如果悔罪剃发归诚,该督、抚等遴选贤能官前往招抚。或贼闻知大兵进剿,计图缓兵,亦未可料。共审察确实,倘机有可乘,可令提督即遵前旨进兵】。至是,姚启圣奏【遣福州副将黄朝用往谕刘国轩等,仍如前言】。上乃趣施琅速进兵……”
于是一切的伪装都撕破了,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然而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从五月二十八日,一直下到了六月初六,东宁各地“溪谷皆崩”。面临着祸不单行的局面,郑克臧一面勒令各地驻军赶快帮助救灾,一面又咬牙下拨储粮一万石用于救灾,同时从琉球、日本、广南、占城、暹罗各地抢运粮食,为了筹集购粮所需的资金,郑克臧还被迫去信长崎,通知田川次郎左卫门接受日方极为苛刻的条件,以十年内每年提供五百担生丝作为利息,向日本关西豪商集团借贷价值三十万贯目的白银、红铜和粮食。
郑克臧这边的努力还没有见效,施琅已经从兴化平海卫移师铜山做好了最后攻台的准备,此时一度因为抢功而跟施琅龌蹉的姚启圣见到康熙心意已定也改弦更张,向铜山派遣了三千援兵,至此清军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只待择日扬帆东向了……
第119章 澎湖海战(上)
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两艘郑军的快哨船正在一前一后的巡航着。由于清军大队人马已经进抵铜山,所有人都知道一场血战迫在眉睫了,因此船上的气氛肃杀,神经质的领班甚至亲自上刁斗充当了望哨,然而其目的却是不要发现清军好让自己又多活上一天。
但该来还是终归回来,一声凄厉的呼叫声甚至连稍远处的友船都能听见:“施琅来了!”
几百根桅杆密密麻麻的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内,这壮观的景象让所有人在一瞬间内为之失神,好半天后才回复清明的领班再度咒骂着:“还愣着干什么,掉头,向大帅报告……”
“快哨船发现清军舟师的时候是在花屿、猫屿一带,按照清军的船速,今天应该会在八罩屿过夜。”八罩屿又叫望安岛,相传这个名字还是朱成功当年征台时路径此地所取的。
“八罩屿?”林升有些不敢相信陈谅的判断。“八罩屿地形险恶又多暗礁,施琅也是知兵的人,他就不怕一旦遇上大风来个船毁人亡吗?”林升这个说法也是有典故的,蒙古之所以东征日本失败正是因为台风的原因,而六月又是台风多发季节,他以为施琅、朱天贵、林贤都是老海狗的出身绝不会犯这个错的。“会不会南下大屿(注:七美屿)了?”
“林军门说的有道理。”陈启明也持相同的判断。“八罩屿上淡水稀缺,清军数万人不喝水是不可能的,全靠船上运的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停在大屿才是最有可能的。”
“天色已暗,快哨船也不好再探。”刘国轩目光死死盯在地图上,对于林升和陈启明判断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因此他命令着。“但不管是大屿还是八罩屿,明日清军必然一早就攻到,让各部都做好应对的准备了,明早提早用饭……”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683年7月10日)清晨,施琅所部出现在娘妈宫(注:即马公岛)洋面上,此时郑军水师也已经出动,刘国轩以江胜部为左翼、林升部为右翼,各率八百料以上福船、广船各八十艘严阵以待。
见到郑军已经做好了准备,施琅当即命令所部以速度较快的鸟船先行出击,试图以此搅乱郑军的阵形然后再投入主力一举歼灭郑军。然而,郑军水师的威名犹在,清军水师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郑军中叛逃的,彼此沾亲带故,因此并不愿意就这么兵戎相见。所以施琅命令下达后,只有右营游击蓝理及其弟蓝瑶、蓝瑗、蓝珠率领的七艘战船突入了郑军阵营中。
见到蓝理孤军深入,林升当即调动舟舰围攻了上去,一顿炮火之后,蓝理所部各舰纷纷起火,随后以跳帮战术为主的郑军便靠了上去,双方顿时陷入了残酷的肉搏战当中。
此时见到蓝理牵动了郑军的队形,施琅便勒令第二波鸟船继续出击,但此时恰逢涨潮,清军舰船被海浪推向岸边,又遭到牛心山、四角屿、鸡笼屿上郑军炮火的威慑因此队形大乱。见到如此两级,林升和江胜当即包抄上去,清军不能应付,一时焦头烂额,颓势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