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目光一凝,盖俊的话十分清楚,只要拿下弘农,他就兵。弘农虽然难啃,可孙坚有十足自信一个月内必可攻占弘农,到时盖俊真如其言,董卓授指日可待。
“一言为定。”孙坚伸出手,欲与盖俊击掌为誓。
“啪”盖俊抬手对掌,随后嘴角不可察觉的扯出一丝笑容,意味深长。
孙坚觉得事不宜迟,次日便将大军开赴函谷关,准备进军弘农。孙坚走后,一时无事,盖俊总算抽得时间和诸人商议河南尹及雒阳事。
雒阳在世人眼中的重要性无与伦比,自不用提,那要不要把治所迁来呢?盖俊麾下谋士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执,河内杨俊、河南郑浑等人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雒阳乃是大汉帝都,居于天下之中,有领袖羣伦之效,入主雒阳,盖俊的声望会拔高到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甚至盖俊可以名正言顺的号令诸侯,重组讨董联盟,整合关东势力。
贾诩逐一反驳,雒阳过于敏感,盖俊治雒阳,固然受到天下人的瞩目,却也容易遭到嫉恨。当年世祖光武之所以定都雒阳,一是关中残破,需要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而海内初定,朝廷贫困,无力重建。二则是由乱到治,居天下之中的雒阳能够协调四方,面面俱到。今,正值乱世,诸州不平,雒阳三面受敌,无险可守,如入主雒阳,立成困龙。董卓迁都长安,虽遭天下诟病,却是明智之选,其若不走,今必被擒矣。
让盖俊感到惊讶的是,荀彧作为颍川人也反对。他言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自三年前以护匈奴中郎将入并州,平胡寇、安流民,士民无不心悦诚服。河、朔,天下之要地,将军之关中、河内也,向南兵逼长安,如泰山压顶,防无可防。且,雒阳城空,非十数万百姓不能填之,民从何来?纵然有民,何以养之?
盖俊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其实双方之争论,在于盖俊日后的战略路线。杨俊、郑浑是想以雒阳号令关东,整合州郡,而后除董,最终完成平定天下的目标。而贾诩、荀彧则是想先诛董卓,据守关中,东向以制诸侯。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考虑良久,反复斟酌,但盖俊知道这段历史,很清楚杨俊、郑浑的路行不通,所以很快就有了选择,他决定采取贾诩、荀彧的提议。
盖俊有了决定,接下来就是河南尹的问题了。
河南尹自雒阳以西,谷城、河南二县遭董卓之祸,百里无人烟,彻底荒废下来,欲恢复旧貌,非三五年之功所能达成。雒阳以大谷关至南梁县、新城诸县,则暂为孙坚盘踞,作为攻略董卓的大后方,这时不宜讨要。以北平阴、平县等地,在盖俊之手。以东十数县,各自为政,荀彧、杨俊、郑浑认为盖俊当务之急是尽快任命新的河南尹,并亲自率军东巡诸县,稳定人心。
盖俊颇以为然,定下三日后起程。至于河南尹人选,很是令他头痛。河南尹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不仅需要牧民之能,还要有武略、手腕,缺一不可。
盖俊心里有几个人选,却都不太合适,如河东太守、好友臧洪治理地方甚是得宜,然河东亦为要地,不能轻动。朔方太守鲍鸿曾任右扶风,抗击韩遂叛军,立有战功,治民也有一套,是一个好人选,可朔方刚刚收复不久,百废未兴,不宜转迁。北地第一名士,和傅燮齐名的王邑王文都,文武双全,只是他去年才升为定襄太守,今年再提为河南尹,升职过快,恐惹非议。
其实最佳人选非父亲、北地太守盖勋莫属,他先后当过左冯翊、河南尹、京兆尹,政事、兵事、声望,样样俱全,不过盖俊却不敢用之。
盖俊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好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