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页

在开采范围划分上,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被划归中国投资,非洲除了埃塞尔比亚、纳米比亚之外的其他殖民地矿产,则由罗斯柴尔德财团投资。

欧洲北美也都由罗斯柴尔德财团负责投资,在南美,则由双方共同投资。

同时中国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出售小、中型挖掘机和汽车等露天开采设备,价格方面中国军阀寡头财团也进行了计算,给罗斯柴尔德财团留下了不少的盈利空间。

罗斯柴尔德财团把账一算,发现如果用上中国的露天开采设备,加上双方商定的价格,开采矿产的利润比较可观,每年回报率达到20。

另一边,中华民国开始与英国政府接触,与英国政府商谈原材料进口问题,这让英国大喜过望。

英国此时正在为商品出口锐减而烦恼,中国提出从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加大进口煤炭、铁矿石等资源,这无疑让英国政府找到了消除贸易逆差的良药。

特别是中国政府将日本、朝鲜、越南、暹罗、南华共和国这些附属国所需的资源或全部或部分的交由英国出口。

这些附属国每年光是煤炭消耗,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特别是工业开始快速发展的日本,日本因为没有资源,煤炭基本上都靠进口。

而中国此时不愿意从本土挖掘煤炭出口到日本,这块‘肥肉’也就掉在了英国佬面前。

第七十一章:消除贸易逆差协议

罗斯柴尔德财团对这个国际市场全新贸易体系比较满意,尽管罗斯柴尔德财团明白,这是中华民国在通过出口商品盘剥欧美。

但是让罗斯柴尔德财团不能接受的是财富的流失,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个这样的贸易模式,那么财富也就不会流失了。

即中国出口到一个国家多少钱的商品,就从这个国家进口多少钱的原材料,前提是价格合适。

如果一个国家因为关税问题导致价格虚高,中华民国则将这个国家的贸易顺差所产生的外汇,拿到其他国家去进口原材料。

这样的模式能够使欧美财富不流失到亚洲,虽然确实有些吃亏,但是罗斯柴尔德财团却不得不妥协。

现在的亚洲已经不是从前的亚洲,中国所组建的军事集团如果要拿欧洲开刀的话,欧洲显然是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