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页

薛万钧也小心翼翼的开口了,但旋即被薛世雄举手阻止。

皇帝北上雁门,以身为饵引诱北虏深入北疆腹地,这是早已拟定的诱敌之计,只不过皇帝能以身犯险依计而行,其勇气和气魄还是让薛世雄大为赞佩,只是如此一来,也更让薛世雄怀疑皇帝北上雁门的真正动机了。

“某想问你们,皇帝为何要北上雁门?”薛世雄的目光从众人脸上缓缓扫过,语气凝重地说道,“想仔细了,想周全了,不要总是想北疆,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东都,放到西京。”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中。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以他的万乘之躯,他会呈匹夫之勇,到前线亲冒矢石浴血奋战?开什么玩笑,帝国还没有衰败到让皇帝举刀奋战的地步吧?如果南北决战中,皇帝都要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那帝国军方的脸面何在?泱泱大国的豪情何在?中央的至高威信又何在?既然北虏都强大到了让中土皇帝不得不亲自操刀上阵厮杀的地步,那么中土还有什么资格君临天下,镇制四海?

归根结底一句话,北疆局势迷雾重重,南北决战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不论是帝国还是大漠,不论是皇帝还是始毕可汗,都在有意识的推动这场南北决战的进行,可以推测,实际上他们都想通过这场决战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政治目的,所以,伽蓝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了,在军事上也过于一厢情愿了,虽然他对帝国和皇帝无比忠诚,对这场南北决战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甚至骄傲的认为自己正在努力拯救帝国,但孰不知,从头到尾,从开始到现在,他都是棋秤上的棋子,是大漠和中土两个棋秤上的棋子,任由对弈者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他竟懵然不知。

第三百一十五章 进雁门之前

薛世雄成功说服了自己的部属,在南北战争的局势没有明朗化之前,不要轻易进入决战战场,但皇帝的命令还是要遵从,考虑到幽州境内叛贼猖獗,贼帅杨仲绪更是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民怨甚大,涿郡留守府不得不派遣军队戡乱平叛,另外藏匿于北太行的王须拔、魏刀儿等贼帅也有可能随时有南下侵扰,直接威胁到了河北的水陆运输,所以东北道大使府和涿郡留守府都认为短期内无法调出主力赶赴代北,暂时只能先遣两个鹰扬府十个团支援燕北军。

然而,让薛世雄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做出决断的第二天,即八月十一日,句注要塞失陷,王仁恭率代北军主力退守楼烦关,而杨长仁、王智辨则死守西陉要塞。

同日,皇帝的车驾距离雁门城只剩下五十里。

也在这一天,燕北统帅伽蓝将军病倒了,被送回长城要隘治疗,而傅端毅和薛德音则代表他留在北山北麓,与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继续谈判。

十一日夜,皇帝的车驾停下了,很多大臣不顾一切劝谏皇帝即刻撤回太原。

皇帝对此嗤之以鼻。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皇帝还能调头离开战场?凡劝谏皇帝的大臣,要么怕死,要么居心叵测,真正忠诚于皇帝为皇帝着想的没几个,而中枢核心大臣,还有帝国军方的几位最高统帅,这时候都异常坚定的支持皇帝赶赴前线。

实际上在这一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人并不多,能正确分析和判断战局发展的人就更少了。虽然皇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透露决战的最高机密,也没有透露他试图通过这场决战所希望达到的政治目的,但从皇帝诏令王仁恭和杨长仁择机弃守句注要塞一事便能看出一丝端倪:皇帝既然敢在代北军节节败退,战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实施诱敌深入之计,足以说明皇帝早有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