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推测,只要燕北军出现在北虏入侵大军的后方,并暴露出帝国试图将其围歼于代北的作战意图,那么北虏必然会撤离,这场决战也必然会取得胜利。或许在伽蓝的期望中他很想给予北虏以重创,即便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南北冲突,也想在拯救帝国的最为艰难的时期能求得北疆的稳定,然而事实上就算帝国大军蜂拥而至,也很难完成这一目标,因为北虏同样充满了智慧,始毕可汗和牙帐权贵们绝不会把自己的未来葬送在这场决战中。
为此,伽蓝建议薛世雄,不要等待李景和杨恭仁了,更不要指望把东北道主力全部投到代北战场了,你有多少军队就带多少军队过来,只要参加了这场决战,你就有一份功劳,至于最终能否重创北虏,他无从预测。
伽蓝试图再一次改变历史,虽然这种努力自他进入中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但一次次残酷的事实无情的摧毁了他的梦想,他一次次失败,然而,这一次真的不能失败了,假若这一次的努力再次无果而终,他拯救帝国的信心将遭到致命打击。
八月初十,薛世雄接到了伽蓝的书信。
这个时候,北虏入侵中土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帝国整个北部疆域,现在大家关心的都是皇帝的安危和帝国军队反击,而皇帝诏令东北道镇戍军即刻赶赴代北战场的命令也不再是绝对机密了,所以薛世雄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僚属公开商讨决策。出乎他的意料,不论是他的儿子薛万钧薛万彻兄弟,还是他的长史司马记室等亲信官僚,都认同了伽蓝的建议,劝说薛世雄果断决策,否则极有可能错失这次建功良机,继而得罪了皇帝引来无穷祸患。
薛世雄不得不提醒自己的属下,“北虏入侵大军到底有多少人?当真如伽蓝所言至少有三十万控弦?在中土的历史上,北虏入侵规模高达几十万控弦者有几次?”
这句话说出来之后,屋内顿时寂静了。
薛世雄不是在质疑伽蓝,而是在质疑皇帝和中枢,说白了即便到现在为止,帝国的权贵官僚们依旧在怀疑这场南北战争的发动者不是北虏,而是皇帝和支持他的中枢,怀疑皇帝和中枢要借此机会发动北伐。
薛世雄最初是相信伽蓝对南北局势的判断,认为北虏的确存在入侵的冲动、动机及时机,所以才毅然向皇帝和中枢报警,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皇帝竟然以此为理由,不顾一切劝阻北上太原,于是举国上下皆断定:皇帝名义上是坐镇北疆阻御北虏入侵,实际上就是要发动北伐。皇帝因此坐实了“穷兵黩武”的罪名,而诸如裴世矩、裴蕴、虞世基、宇文述、来护儿、薛世雄等人则是怂恿和纵容皇帝穷兵黩武的“奸佞”。
薛世雄虽然是皇帝信任和器重的军方大佬之一,实际上他极度不赞成北伐,但也不敢公认对抗皇帝,只要皇帝的命令不直接损害到他及其所在贵族集团的利益,他还是坚决执行命令,不过这无法改变他对南北战争的消极态度。
这次皇帝诏令其统率东北道大军赶赴代北战场参加南北决战,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拖”,寻找各种理由“拖”。而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他反对北伐,还因为就目前东北道局势和国内局势来说,东北道主力一旦赶赴代北,必然面临镇戍危机,可能会引发远东局势的剧变。还有,几万大军长途跋涉参加一场大规模的决战,需要大量的粮草武器,其军需供给如何保障?没有后勤上的保障,几万人拿什么打仗?假若东北道大军惨遭重创,损失惨重,将来由谁镇戍东北道数千里疆域?这还仅仅是近忧,远虑是,一旦这场南北战争的真相是皇帝要发动北伐,那么东北道主力大军到了代北就回不来了,必然要北上大漠远征北虏,那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这道命令已经严重损害到了帝国军方在东北道的利益,由此也损害到了他所属的河东贵族集团在帝国军方的利益,当然,也损害到了薛世雄本人和河东薛氏豪门的利益。
伽蓝没有看透薛世雄,薛世雄的亲信部属乃至他的儿子们也没有看透他,所以薛世雄的话一出来,大家都很吃惊,一时反应不过来。良久,薛万彻第一个忍不住了,他质问自己的父亲,“大人,你不相信伽蓝将军?难道到了此刻,你认为伽蓝将军还敢蓄意欺骗你?”
薛万彻不敢把话说的太过,实际上他想质问父亲的是:你竟敢怀疑皇帝,怀疑中枢?
薛世雄抚须而笑,一言不发。
“大人,伽蓝将军在信中说,陛下要北上雁门,要亲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