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东方并不遥远,东方就在身边。”凯特尔元帅微笑着接过爱娃的话。相比东方中国,陆军元帅凯特尔更关注东方苏俄。
凯特尔元帅提到东方,在座诸人心领神会。能聚集在伯格霍夫别墅的人都是神通广大,知道元首最秘密的计划,或者说,元首秘密计划大都由他们制定或参与。他们清楚与俄国开战迫在眉睫,如果不是凯特尔和哈尔德出于纯粹军事考虑,说服希特勒把战争推移到今年,战争早爆发了。
众所周知,凯特尔和哈尔德不反对计划本身,只是明白不可能在如此紧迫的期限内把军队装备及时从西部调到东部。在初冬发动一场大战役困难重重,面对军方强烈反对,希特勒勉强同意,宣布:一九四二年应该成为赢得一连串伟大胜利的一年。
“30年来,每年3月15日后,东方开始解冻,冰雪消融,东方会进入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泥泞季节。4月中旬至5月下旬,雨季到来,刚刚干燥的东方,又会变成泥泞泽国,别说轮式车辆就是履带车辆都寸步难行。自然屏障为进攻路线上的兵员补给带来极大阻滞,必须周密计划。”凯末尔再次提出建议。
半年来,国防军一直为计划努力准备,但凯末尔和一些将军认为,时机仍不够成熟。关键是天气,去年反对是因为东线的冬天绝不适合进攻,如果强行发动,将会导致二十二年前中国军队喀山之败的悲剧重演。事实证明,参谋部的决定相当正确,41年冬,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寒冷,暴风雪连绵不断。
德军甚至连冬装都未齐备,如果按照元首的要求,发动进攻,准备不足的德军无疑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甚至可能像拿破仑,兵败俄罗斯。不过,元首对东方“盟友”显然忍无可忍,严令计划必须在春天展开。春天没有暴风雪和低温,但却出现泥泞,在泥泞没有良好公路交通的东方,德国装甲部队不可能像在西线纵横驰骋。
“而且至今没有完成准备工作,后勤保障问题最大。东方铁路标准与欧洲不同,使德军只能依赖卡车,参加进攻的315个师的为例,其中189个师汽车配置不足300辆,即便汽车配置最高的部队,也不超过800辆,6x6全驱动越野卡车不足13。”
凯末尔描述困难时,希特勒在客厅里来回走动,思索。计划已完善到位,德军进入倒计时。半年来的政治和外交努力,成功消除苏俄怀疑,说服布尔什维克把视线从北方和西方转移到南方,部分军队已调到高加索,布尔什维克们正跃跃欲试准备向南方进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可能让上帝永远将天气置于对我们有利的一边,不是吗?”希特勒反驳。
“即便6月进攻,7月末,仍会迎来雨季,同样会陷入泥泞。推迟进攻日期到8月末进攻,秋季泥泞季节又会在一个月后到来。情报显示,从3月大地解冻开始,东方便进入泥泞季节。东线天气是德国大敌,但苏俄同样受到天气影响,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半年来,连最微小的细技术节都进行了详细研究,天气问题总有办法解决。
“元首!”就在希特勒来回走动,思索解决方法时,阿道夫·迪尔提出建议:“正如凯末尔元帅所言,后勤保障的确是个非常重要、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上次战争时,德国同样面临卡车数量不足、铁路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阿道夫·迪尔将视线投向元首,随后又投向凯末尔,两人茫然不知。
“进口,尽可能多的进口卡车,即便二手旧卡车。”奥托·狄特里希对阿道夫·迪尔的建议嗤之以鼻,当准备开口讽刺时,元首及时阻止了奥托·狄特里希。
“说来听听。”进口,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希特勒知道,如果要说服军方,首先就需要满足军方的基本要求,强迫往往会激起双方的不信任。
“德国和苏俄是盟国,至少表面上如此。”迪尔佩服望着元首,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成功的外交骗局,成功地用富有诱惑力的海市蜃楼幻景,让苏俄深信不疑,把朱加什维利和布尔什维克吸引到南方,消除了德国东方压力。
“可以像上次战争一样,通过突厥斯坦,经里海巴库间铁路,经海将中国卡车输入德国。”
“即便俄国人不反对,但中国人会同意吗?中苏敌意众所周知,中国人五年前通过对苏俄全面禁运令,会打破禁运令吗?”奥托·狄特里希的语气中充满“迪尔你真幼稚”的讽刺,中苏敌意无可化解。
“中国人的全面禁运令真履行了吗?”迪尔一撇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