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什维利感觉被欺骗了,但还是忍气吞声,为了确保苏联安全必须达成谅解。但在同英法接触中,朱加什维利发现英法对苏联极端敌视和对社会主义制度极端蔑视,对工人阶级领导的社工运动恨恐交加。反苏反社工主义是英法的国策,英法无意遏制德国,而是希望德国遏制社工主义漫延,最好两败俱伤。
“难道德苏联之战无可避免吗?德苏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英法渔翁得利。还有中国和白俄,定会不失时机的从西伯利亚或突厥斯坦向苏俄捅刀子。最好让帝国主义列强狗咬狗,等他们筋疲力尽,再由苏俄收拾残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欧洲寻找盟友,英法不行,只有接触希特勒了。其实德国与英法并无二致,一样不讲信誉。重要的是必须引诱希特勒向西欧开刀,为苏俄争取宝贵的时间。”
基于此,苏俄才向希特勒伸出“友谊之手”,签定互联不侵犯条约。历史证明朱加什维利具有战略眼光。战争爆发后,希特勒闪电般击垮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而拥有300万军队、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竟然在短短几十天内土崩瓦解,只剩下英国依靠海峡天险据守本土。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俄趁火打劫,得到东欧大量土地。
德国的辉煌胜利和帝俄蠢蠢欲动,迫使苏俄向希特勒敞开怀抱,同德国、意大利,日本签定柏林条约,正式成为德国的盟国。尽管“盟国”间毫无信任,苏德边界,两国都部属数以百万计的军队。但却让苏俄在西线获得喘息,缓解了东线压力。而且,苏俄情报部门通过对美国渗透,影响到美国政府决策,使美国意识到中国威胁,导致中美战争。
得到中美宣战的消息,苏俄中央委员会长松口气,苏俄的东线安全了。中美战争将极大削弱中国,与此同时还给苏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秘密访问苏俄。
“英国从不认为苏联是轴心国成员,苏联加入四国条约是建立于国家安全基础上,而非为实现领土扩张。英国支持苏联对东方的要求,美国总统罗斯福亦抱相同看法。苏联对东方的要求是合理的,符合苏联人民意愿。”下午同用艾登会面时,艾登转交丘吉尔的亲笔信。信中如是说道。
朱加什维利慢悠悠地走到办公桌边,把烧焦的火柴梗投进厚重的钢烟灰缸里,不慌不忙转身来直视两个笔直站立的军人,冷淡地问:“你们觉得美国人可以击败中国吗?”
“中美两国想彻底击败对方非常困难,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中美都没有彻底击败对方信心,相比之下,中国人更相信有击败美国的能力。”铁木辛哥模棱两可。
朱加什维利对此非常不满意,轻哼一声扭头将目光投向另外一名军人。
“朱加什维利同志,根据分析,中美战争胜负,由海战胜负决定,谁心得海战,谁赢得胜利。”梅列茨科夫回答。朱加什维利对模棱两可的答案非常不满,但明白,不会有更确切的答案。
“我们东方的敌人,不仅有中国,更有帝俄。安娜和她的儿子彼得,从未放弃对苏俄的企图,为此不惜与魔鬼合作。”苏联人民领袖朱加什维利习惯性的含着烟斗,大放厥词,“三年前,帝俄只有32万军队,而现在已拥有115万军队,包括17个装甲师,36个步兵师及29支航空部队。内战经验表明,白俄的战斗意志并不比红军差。一年前,中国将壁垒防线移交给白匪,从那时起,防线上与白匪发生了多少次交火?”
“1867次,已经造成7152名红军官兵死伤。”梅列茨科夫急忙回答。
“对此我们一直保持克制,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不仅只有帝俄。三天前,伊尔库次克情报人员发回消息,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向壁垒防线增派50个师,中国人从未放弃对苏俄的警惧。”
“梅到茨科夫同志!”朱加什维利转过身,“艾登带来丘吉尔的亲笔信,希望我们向帝俄或突厥斯坦发起进攻,牵制中国的力量。中国军队已打到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及印度岌岌可危,英国人需要我们。丘吉尔、罗斯福亦或那个东方人永远只看到利益。几年前,德国威胁显现,英法希望德国与苏俄同归于尽,现在又用租借法案作为诱饵,希望我们和中国血拼,减轻压力。”朱加什维利非常不满。
“朱加什维利同志,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莫托洛夫毫无羞耻地奉承道。朱加什维利对莫托洛夫的奉诚毫无反应。
“我们知道英美的阴谋,但应该如何选择?”朱加什维利的问题出乎意料。谁都没有发言,或许朱加什维利同志已经有了答案,即便答案并不符合苏俄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