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页

最终这种不能接受,直接演变成为一场战争,在罗斯福看来,这是中国野心暴露的结果,但这同样也是自保的选择。在一周前,自己接到来自国内的指示,要求自己尽一切可能帮助英国促成“阿尔金夏协议”的执行,这就是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向我们宣战之后,在舆论和政府内部都更倾向于在太平洋彻底退击中国的进攻的时,在我们的内部,同样也有着也不赞欧洲不太重要的观点。他们大都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假如我们击败德国人,进而解放欧洲,那么欧洲的工业技能、人力、技术、各类工厂、可迅速加以利用的原料,都会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实力,令美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击败中国。所有我们必须要仍然坚持欧洲第一,亚洲第二。一旦占领了整个欧洲的德国,再占领英国,那么形势就会立即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生决定性的变化,美国就会遭到全面的孤立。不得不在两线面对中德两国的进攻,这是我们所不能取胜的,现在英国人仍然在劳劳的牵制着德国的海军,这使得我们可以将海军派往太平洋,击退中国攻势,以守势力代替攻势,同时尽一切可能可能尽快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

罗斯福在重复着马歇尔和其他人的观点,在中国宣战之后,马歇尔等所强调的是在太平洋展开守势,利用美国优势的海军,进行一系列的海战,打消中国趁火打劫的念头,而在欧洲则集中力量进攻德国,在击败德国后,集中全世界的力量打击中国,面对全世界的进攻,中国人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降、二是接受媾和条件。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和他们的总理,所表现出的投机主义倾向,是爆发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对于美国而言,彻底击败中国并不现实,但打消他们的投机心理,却非常容易……德国,关键在于德国,只要击败德国,中国人在谈判桌上主动作出让步!”

第141章 苏联

外人都以为朱加什维利住在克里姆林官一所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小住宅里,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曾在小说里描写过这个住宅。但事实呢?朱加什维利虽然在克里姆林官有住宅,是沙俄旧枢密院重新装修而成,有厚实的墙和高高的天花板,可他已多年不住。从三十年代,他喜欢常住的房子是莫斯科近郊孔策沃市旁沃伦镇的一所别墅。

朱加什维利的办公室与克里姆林宫住宅在同一座大厦,办公室在二楼。朱加什维利的正式办公时间在晚上七八点钟结束。结束办公后,他就会到楼下吃晚饭,朱加什维利不欢喜孤独,晚饭时间通常较长而且与他人同用。总之,他决不在克里姆林宫住宿,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他就会结束晚餐,回沃伦镇。

一长串黑色小汽车从克里姆林宫的保罗维茨门开出。其中一辆小汽车里坐着苏俄人民的领袖朱加什维利。汽车驶出市区,顺着陀罗格米洛夫妇街开到明斯克公路,忽然转向左面一条平行的林荫道疾驰。林荫道各个入口都会站几名警察或面无表情的特工,这是阻止任何车辆通行的标志。

黑色小汽车接着向左拐弯,转上另一条垂直的林荫道,然后再向右开上第三条通向山林的林荫道。汽车爬完山,开到两扇很高的木板门前,门上装有监视孔,汽车接近后,门就打开了,不用耽搁一点工夫。这里靠近莫斯科,而远离市区的喧嚣,高高的木栅栏和茂密的树林衔接,栅栏里面是一座木房。近几年,朱加什维利每天都住在此。

那天夜里,他象往常一样,坐在长餐桌边一直工作到两点半。餐桌一头堆着文件和报纸,算作朱加什维利的办公桌。朱加什维利的习惯是:半夜三点钟左右走进小房间,房间里的墙壁和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一样,贴着仿柞木浸染胶合板,再上面一点的墙上贴着漆布,夜里就在沙发上睡觉。旁边小桌上,放着几部电话机,但在夜里,他通常不用。

一般情况下,朱加什维利要睡到中午十一二点,然后走到花园亭子里,吃早饭、看报纸、邮件。午后两点,一长列黑色小汽车从孔策沃别墅大门开出,没人知道哪一辆里坐着朱加什维利。汽车按惯常路线开进克里姆林宫保罗维茨门便消失了。朱加什维利的作息时间是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部队首长必须遵循的。

1941年9月10日,星期六,克里姆林宫一号楼领袖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对习惯朱加什维利作息时间的人而言,这是非常特殊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一两个小时前,一位特殊的客人刚刚离开克里姆林宫,进入苏俄外交部为其准备的莫斯科秘密别墅。客人离开后,克里姆林宫一号楼领袖办公室灯一直未息。

朱加什维利穿着乌克兰皮靴,踩在厚实的高加索地毯上没有一丝声响。他走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肖像下面,不慌不忙点着烟斗,把一根擦着的火柴在烟丝上平稳地晃来晃去,心不在焉地听莫托洛夫的报告,此时,朱加什维利思绪万千。

三年前欧洲,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英法看到了希特勒的危险,又不敢与之争锋,在慕尼黑靠出卖别国,赢得所谓和平,并努力想祸水东引,让法西斯和苏维埃两大“恶人”拼个你死我活,互相削弱,以便从中渔利。希特勒正在为实现欧洲和全世界的野心精心准备。

经历过俄国革命后艰难的反侵略战争,朱加什维利明白,即使是社工主义国家,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也不能独立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外,不能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成敌人,不然将会陷入可怕的孤立。必须在帝国主义列强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谋取国家利益,必须寻找盟友,哪怕是露水夫妻。

正因如此才会首先将目光对准力量强大的英法同盟。1939年4月,在莫斯科开始英法俄三国谈判,苏俄的目的是建立军事互助合作协定,以便未来欧洲一旦开战,能得到支持。然而英法代表团态度傲慢并无诚意,谈判不断拖延,一直谈到8月份,竟然毫无结果。朱加什维利明白英法即想利用苏联牵制德国,又不想承担任何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