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先生,这是我昨夜拟定的宣言大纲。”丘吉尔将连夜起草的英美宣言大纲递给罗斯福,随同人员向罗斯福的幕僚分发了副本。双方对宣言进行详细讨论,分歧当然不可避免。
“关于第四点的不加歧视这几个词,可能用作非难渥太华协定的依据,所以我很难接受,宣言文本,一定会提交本国政府,如果维持现在措辞,自治领政府很难接受。”
“这是问题的核心,并且,这一节正体现了美国力求实现的理想。”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提醒丘吉尔,这是美国需要的。
“我不得不指出,过去80年英国面对不断增长的美国关税坚持自由贸易原则,我们曾允许一切殖民地输入外国商品,甚至英国本土也对全世界商业开放,但回报就是美国日益严格的保护政策。”对丘吉尔的抱怨,韦尔斯面不改色,只是再次提醒丘吉尔,宣言需要国会批准,换句话说,宣言应该优先考虑美国利益,这是美国接受宣言的前提。
“英国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依赖美国。”看到丘吉尔据理力争,罗斯福想起白宫军事参谋人员的分析报告,美国不参战,英国永远也别想赢得战争。即便美国同样需要战争,美国也必须尽可能多的争取回报,而不能像上次战争,美国付出巨大,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的能够插入‘适当顾及两国现有义务的条件下’,删除‘不加歧视’并以‘贸易’代替‘市场’,我可以把宣言文本提交英王陛下,相信会获得议会批准,你觉得呢?总统先生。”见韦尔斯固执己见。丘吉尔圆熟的把皮球踢给罗斯福,正像威尔基所说同,罗斯福是伪善的杂种,他比自己更渴望美国卷入战争,否则不会毫不犹豫的同意自己的建议,伪善的杂种,总试图压榨完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滴血。
见无法获得更多的东西,罗斯福打破沉默,点点头,“当然,韦尔斯,我想这一点我们可以接受。”
“关于第七点的概念,虽然我本人倾向于接受宣言文本,但英国舆论将为宣言中没有提到建立国际组织维持战后和平而感到失望。应该在第二句加上:建立更广泛、更持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你觉得的呢?总统先生。”相比于职业幕僚,丘吉尔觉得罗斯福更容易说动,自己曾用一封信说服罗斯福向英国提供援助。
“当然,我们同意。”
几个小时后,罗斯福离去时,一位美国官员例行公事的感谢丘吉尔,丘吉尔看着罗斯福的快艇远去,“这是大家的荣幸,我们今天都见到一位伟人。”丘吉尔无论对罗斯福如何奉承都不过份,毕竟英国需要美国支持。英国最需要美国参战。至于中国,制裁会迫使中国作出表态,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是最大的灾难。
第122章 不愿
8月15日,星期五。参加阿金夏海湾大西洋会谈的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携带英美国两国首脑在大西洋会谈上一致同意的对华声明,先行回到华盛顿,交由国务卿赫尔及远东问题专家讨论。
“措辞是不是太严厉了?我觉得有必要用委婉缓和的措词,以免引起中国的误解。以至中国会误会是挑战书,并利用其煽动民族情绪,挑起战端。”看到韦尔斯带回的总统批准的对华声明,赫尔国务卿几乎不敢相信眼睛,这不是对华声明,而是最后通牒,真正意义上的最后通牒。
美国政府在月前曾向中国发出过措辞严厉的警告,警告引起中国的不满和反感,中国舆论对中美和平彻底失望,认为中美协商,在美国日趋强硬的态度下变成懦弱的哀求。如果再递出包括警告、最后通牒、冻结资产以及贸易禁运的声明,等同于逼迫中国向美国宣战,面对最后通牒,中国人妥协的可能性有多少?
“我返回华盛顿时,总统特意交待,我们可以充分研究、讨论这份对华外交照会。”萨姆纳·韦尔斯转达总统的意思。总统和丘吉尔希望借助经济制裁表达美英两国的态度,一方面迫使中国从东南亚撤军,维护东南亚现状,另一方面则迫使中国做出选择。
上次战争结束不久,中德秘密交易就被曝光,中国的外交信誉荡然无存。这次,欧战刚爆发,中国的投机本色再次显露无余,先是向英国出售大量陈旧装备,英国无力支付时,立即撕下伪装,以自由贸易为借口支持德国人。中国人翻脸比翻书还快。而其建立自由亚洲的扩张政策,令美国担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