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飞向老师展示规划,罗小根构思并设计了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但程飞却发明了新颖的房地产开发渠道,直接在远离城市的远郊收购最廉价的土地建房,而且出售的不仅仅只是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城郊化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优于城市,这将会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把尽可能多的工序在现场以外的工厂完成,可以提高建造效率。建造一栋房屋需要二十七道工序,因此,需要二十七个团队,每个团队专注一项工序。使得普通工人也能胜任工作,完全可以雇佣不属于工会的非熟练工人,实行纯粹的计件工资……没有工会介入,成本可以进一步下降,能省不少钱。而且工人可以通过多完成工作来提高基本工资,从而加快建房速度。”
流水线式建房不会有工会制肘,工人喜欢工会,但老板都不会喜欢工会,自从工会组织出现在中国,资方劳方就尖锐对立,幸好都在合理的范围内。
“溯源,流水线造房,的确可以降低成本,但一定要确保房屋质量。而且必须进一步压缩成本,不只是从工人工资入手,即便每栋房屋成本降低十块钱,整体就可以节约一百万,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投资人承担的风险。”
见学生要利用非熟练工人降低成本,董大酉善意地提醒。尽管不知道何人投资,但中国能够说服金城银行贷款的人又有几个呢?愿意冒损失数百万风险为国民提供完美社区的人,除了他,中国找不到第二个。
“老师,我们准备在法属越南购置一片森林筏木,可以降低木材的价格,然后就在越南建锯木厂,直接利用当地廉价资源和劳力。建房木料由我们自己生产,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木料成本,至于石料考虑从日本进口,日本生产的建筑石料比国内便宜15%,即便扣除运费也便宜很多。过些时候,我准备亲自去一趟日本,从日本直接采购建房用的石料。”
程飞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商人。方案是罗小根提出,程飞使其更加完善和可行,而且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建筑成本。
此时站在盐碱地上的罗小根、程飞、董大酉以及其它十几名年轻建筑师都未曾想到,这片盐碱地将改变上海和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一个崭新的社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每天早晨,人们乘汽车或登上火车奔赴数十公里外的城市,晚六点左右再回到家里,新的生活方式、城市郊区化逐渐成形,而这一切始于这片盐碱地。
第51章 什么样的国家(上)
与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模模糊糊。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人讲究的“政策”而不是“原则”。对西方来说,日本人似乎没有道德心,西方的逻辑象一个手提箱,明确而有限度,东方的逻辑却像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随机应变,不需要时,还可以叠起来装在口袋里。
西方人认为日本人存在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讲礼貌又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统统同时存在。对日本人,这并没有什么不正常,而是统一体,他们不明白西方人为什么不能理解。对日本人来说,没有矛盾的人不配受尊敬,那样的人头脑简单,一个人矛盾越多,便越深奥,自我斗争越尖锐,生活便越丰富。
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可用一个词来表达:“沙由那拉”,“沙由”的意思是“这样”,“那拉”的意思是“就”,合起来的意思是“就这样吧”。日本人每时每刻都说“沙由那拉”,因为他们觉得每时每刻都是一场梦,人生就是“沙由那拉”。帝国可兴可衰,英雄和哲人也免不了化为尘土,行星来而复去,但“变化”却是永远不变的,包括“变化”本身。
这种哲学,使日本人有力量泰然应对灾难,理解每个时刻都可能是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是悲观主义,而是泰然处之的人生观,不会泄气、失望或沾沾自喜,而是坦然接受不可避免的事情。日本人最钦佩的鱼是鲤鱼,它勇敢地逆流而上,跃越最陡峭的瀑布,但是,一旦被捕捉放在菜板上就一动不动,安静地迎接死神。就这样吧,“沙就那拉”。
“东方丸”邮轮缓缓驶入横滨湾,第一次来日本的程飞提着行李从客运码头到海关检查站一路上,每隔十几米就可以看到站岗的人民军。持枪站岗的士兵穿着土黄色军服,大概是因为没有太多换洗的衣服,衣服表面上很脏,为什么会有军人执勤,在国内客运码头,根本见不到军警,陈飞感觉很诧异。
出了码头,就是横滨海关和边防联检大院,院内有一个两层小楼,大院周围有围墙。每一个进入日本的外国人都要在这里填报入境单,海关人员要对入境人员进行例行检查。两层高的海关大楼上,飘扬一面红旗,与旧日本旗的区别是由白底红日膏药旗变成红底金日膏药旗。望着海关大楼上的日本国旗,程飞感觉不太适应,毕竟和少年时在黄浦江看到的日本旗存在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