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页

“轰!”随着剧烈爆炸声,大片灰土从工事顶部落下,工事内烟尘弥漫,包括师团长中岛信彦在内所有人都被呛得大声咳嗽。

“阁下,中国军队已经向海岸两翼扩展、驻守海岸的桥本大队、由木大队、井村大队已经失去联络,落合联队向石观音方向挺进途中遭受密集轰炸,已无力向海岸挺进,在返回中途遭到中国伞兵偷袭,落合川中佐失去联络,军团长阁下下令四十二师团、五十一师团集结增援……先头部队在大嵙崁溪遭到中国伞兵阻击,目前仍在大嵙崁溪与中国军队激战……”

中岛信彦重重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声,“已经来不及了!”

桃园距中国军队登陆场不足25公里,从接到井村大队报告中国军队登陆到现在已经两个半小时,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半小时至一小时内,45旅团就会与中国军队接触,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轰炸令45旅团损失惨重,从第一枚炸弹落下至今中国飞机进行了六波次密集轰炸,驻守海岸的91联队失去联络,增援海岸的92联队同样失去联络,46旅团玉碎,只剩下遭受重创的45旅团,23师团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一小时?或者两小时?

在距离桃园45公里处,陆战一师官兵已经从坦克上跳下来,成楔形进攻队形前进。从望远镜内望去,桃园外围笼罩在硝烟中,堑壕附近残存的树木上挂满残体断肢。

陆战队员跟在坦克后,向遭受毁灭性轰炸的日军阵地迅速推进,坦克为他们提供了行动的堡垒防护,在坦克掩护下推进至日军前沿3~4百米时,海军航空兵停止轰炸,而后方炮兵以及海上舰炮则继续提供火力支援。

日军被猛烈的炮火打蒙了,炮兵阵地在轰炸中完全被摧毁,野战通讯设施陷入瘫痪,长时间的轰炸、炮击令日军前沿阵地陷入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的境地,少部分侥幸存活的日本兵面对坦克时仍然试图反击,但更多的士兵面对四面围攻的坦克,发生了崩溃。

前沿阵地被突破后,中岛信彦师团长好不容易拼凑起一千多名官兵和部分溃兵,企图向东撤至山区,当撤到莺歌镇时,退路被迂回至莺歌方向的陆战一师第三装甲营切断,尽管第三装甲营仅有二十余辆坦克,但对于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的日本兵而言,坦克成了他们的噩梦。

尽管日本士兵甚至将刺刀刺入坦克观察窗内,但几十分钟激战结束后,莺歌镇西部的水稻田中尸横遍野,河水被血染成红色,包括师团长中岛信彦在内的一千一百多名日本官兵死在坦克机枪和履带碾压下,只有两百余名溃兵越过莺歌镇逃入深山,山区对日本兵而言,并不是安身立命之所,反而需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桃园的解放,使国防军在台湾站住了脚。

第331章 血战

台湾岛上高山峻岭,林木蓊绿。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处于亚热带的台湾岛万年不变的原始森林面积占全岛面积60%以上,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更是被绿色笼罩。在深山密林深处分布着明代被称为“东番”的台湾土著部落。早在数百年前,在中国汉人移民台湾拓垦、定居之前,台湾西海岸平原地带,从北部宜兰、基隆一直到恒春,就已经有许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部落人群居住。

比汉族更早居住在台湾平原地带的不同人群,由于和汉族语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历史文献中被称为“东番”,更被国人细分为“熟番”和“生番”,熟番是被汉文化同化,并且服从清政府的原住民族群,表示此族群虽然并非汉民族,但在文化上,已经被汉民族同化。这些名词反应中国人的民族思想“在儒家社会规范之下,任何族群皆可以被同化或驯服。”

清代时实行“擅入番界则死”政策,将不愿承认清朝政府统治权之“生番”隔离于界线外。马关条约签订后,殖民台湾的日本人为了取得矿藏、木材等中高海拔山地资源,打破原先的平衡,进入番界,于是与原住土著部落发生多次战争。

山脉绵延,跌宕起伏,山势峻峭挺拔,山上密布着鲜有人烟的原始森林,森林内的树木、植物经过夜雨洗礼,如同焕发新生一般,呈现一片郁郁葱葱的亮绿色。丛林内非常安静,除了林中鸟鸣外,听不到其它的声音。

昏暗的从林内闪出一个黑影,是衣衫褴褛的日军士兵,又有几十个影子从丛林中闪出,像鬼魂一般。这些人是逃入深山的日本溃兵,其中还包括少数日本警察、一部分日本移民,为了躲避国防军追击,向深山从腹地进发,溃兵们披荆斩棘,穿过台湾山地黑暗的亚热带森林,翻过悬崖峡谷,攀登崎岖不平的山脊。

由于丛林光线很暗,而且行军速度快,导致不时有人绊倒,或掉进深坑,发现荧光苔藓后,把它抹在前边人的后背上,情况才略有好转。充满腐烂植物臭气的沼泽中,有许多看不见的危险,花几个小时才走几百米,体力上的困难不说,还时刻会遭到山地部族的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