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页

……

曾有记者说,来到西北,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看,因为一个国家需要灵魂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个人需要心的故乡,而西北最能触碰到这个民族心灵的景观,一是西北国家公墓,二是西北的工业品展览中心。西北国家公墓是一个在新闻电影里常可以看到的地方,西北国家公墓在西北是一个荣誉归葬地,并不是官员的高级墓地。一个死于疆场的、为国扛过枪打过仗的军人才有权安息于此,否则官阶再高,也没有资格,这里永远只属于战死的军人,而没有服过兵役的国人,则只允许军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在此与父亲合葬。

尊重为国捐躯者的亡灵,给予每一个献身国家烈士平等荣誉,是西北国家公墓的宗旨。墓地的简介对公墓的使命这样描述:在西北国家公墓被祭奠的亡灵,以服役他们的国家为共通,他(她)们中的每一位,无论军阶高低,身份职位,无论是功绩显赫的英雄,还是身份无法辨明的普通将士,亦或是曾为我们的武装力量做出贡献的女性,在此都享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象征着荣誉的栖息地。

占地达200顷的公墓规模宏大,一排排样式简单的白色墓碑看似一望无际,草坪翠绿,公墓之中不分等级,阵亡将士的家属还有权利选择墓地的位置,哪怕只是个普通士兵,也会被准许安葬在某位将军墓地的一侧,将军与士兵,在这里紧密相连,在西北国家公墓人们能见到真正的独立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进入公墓走过长达半公里的松柏林荫道后,入眼的是以汉白玉为基地雄宏而壮观的忠烈祠,忠烈祠前便是西北的军人和民众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无名烈士墓,公墓仪仗队24小时守卫,边防陆军第一步兵团在此执行轮换哨岗的任务。

无名墓上是一座与西北军校持枪跃进无名士兵相同的雕像,雕像人物形象十分逼真,看着这座像,任何人能闻到战场的硝烟,能听到枪炮的呼啸,能看到士兵冲锋时的绝然,还有那血肉,牺牲和胜利,雕像使用了数十吨铜,铜的青绿俨然与边防绿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雕像的基座则选用黑色的泰山花岗岩作为材料,喻意的再清楚不过。

望着无名烈士墓前身着墨绿色戎装,扛着步枪的哨兵,在墓碑前有节奏地走二十一步,面对墓碑停留二十一秒,然后转身,停二十一秒,再反向行进二十一步,二十一点象征军方仪式中的最高致敬,这是在向为国牺牲的人致敬,在这里日夜有士兵按照礼仪严格巡守。

前来参加自己学生葬礼的胡致远心情沉重,在这片象征军人最高荣耀归地的国家公墓之中,自己已经有十三名学生长眠于此,他们的灵位就供奉于无名墓后雄伟而壮观的忠烈祠内,享受着世人的尊重与纪念。

“一个国家怎样尊重和荣耀为它做出牺牲的人,也是一个人民怎样对待自己国家的问题。”胡致远的记忆中浮现出在西北国家公墓落成后先生的致词,作为一个国民,胡致远同样深爱着这个国家,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但是作为老师每每想到青年在自己生命最炫目的时刻凋零,心中的隐痛非常人所能理解。

“准尉刘勋梁,您的功勋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您用生命忠诚的实践了您的诺言,边防军以您为荣!祖国以您为荣!”二十一声枪响之后,身着军礼服的军官用带洁白手套的右手,高举刘勋梁用生命换来的那枚一级忠勇勋章,庄严的喝道,银质勋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着光芒,随后勋章被授予了他的亲人。

站在送行的人群中,胡致远望着黑色军棺前的照片,照片上身着军装的十九岁青年,依然保持着和学校时一样的笑容,笑容依稀还是那么的青涩。耳边传来他双亲撕心烈肺的哭声,并没有打断胡致远的回忆。

“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遭受现在这样的耻辱和苦难?为什么我们要忍受这一切耻辱?”在那节庚子之祸历史课上,双目通红的少年和照片上那个面带微笑的军人重合在一起。

“老师,等我们赢了这一仗,就再也不会有洋鬼子在咱们土地上横行!”那个少年在离开时曾经如此对自己说道。他才19岁,生命刚展开就已凋零,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和生活,与所爱的人一起分享惊奇与喜悦,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带着他最大的遗憾,未能看到他梦想的胜利和胜利带给国家的尊严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在他看来,这就是他的归宿吧!

在这里,在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国家公墓,一排排样式简单的白色墓碑下面,他们大部分人在青春伊始,就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再也无法孝敬自己的双亲,享受最温柔体贴的情感……

葬礼结束之后,胡致远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静静地看着眼前一排排白色的墓碑,墓碑的主人如生一般站在那,像是在迎接着元帅检阅的士兵。右手平端着军帽的秦少岭看着自己的老师呆呆地站在那里,于是便走了过去。

“老师,勋梁和……他们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这里的每一个英灵都没有后悔过!”秦少岭站在老师身旁,望着有生命一般列队站立的墓碑,原本想安慰一下老师,但话到嘴间却变了模样。

“少岭!陪我一起走走吧!”胡致远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自己不过只带了两个班,一百六十名学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三个名学生牺牲在疆场之上,他们都是在自己生命最绚丽的时刻开了这个世界。

“李富,一等兵,光绪三十年至共和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