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上帝真的是中国人!”想起在纽约对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增长而发出的感慨,鲁道夫感叹,谁能想到四年前的东方农业国,四年后会把新颖的工业品卖到全世界?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东方奇迹吧!
在美国历来将新闻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又将他们视为与政府、国会、最高法院配合行动的“第四集团”,一些美国人曾就美国人的精神状态说过这样诙谐的话:“美国人可以省掉别的一切,只要面包和报纸就可以生活。”由此可见美国人和报纸,美国新闻和政治关系是何等密切。
“在战争爆发前的1914年,中国甚至连棉布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在战争爆发四年后,全美国甚至世界每一家百货公司都可以找到中国商品的身影,中华高级轿车是华尔街巨富们的宠儿,你们家中的新颖家电、身上的时装、火机以及让女人们趋之若鹜的昂贵丝袜、化妆品等等,来中国的商品正在改变着你的生活,同时也在改变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如果你不愿意相信的话,可以在自己家中找一下,相信一定可以找到‘ade-0hn’身影,不信你就试试!”
《华盛顿邮报》1918年7月18日头版《中国!上帝的最新宠儿》一文在整个美国引起轰动,作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华盛顿时报》一直是哥伦比亚特区政客与面包一样的早餐。
看到报纸的政客、读者果然像报纸上说的那样,随意朝周围看了一眼,正如报纸上所料,他们果然在自己家中找到ade-0hn,有电器、有服装、有玩具、有化妆品,喜好奇迹的美国人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奇迹,一个改变自己生活的奇迹。一时之间在美国报纸杂志上,对于中国的报道屡见不鲜。
在这个充斥残酷战讯的时期,美国人更乐意见证一个奇迹,改变他们生活的奇迹,读者的需求从来都是美国报业的指向标,既然读者们喜欢,美国的报社便纷纷向中国派出记者,以便得到更多新闻,毕竟那里的一切就如同神迹一般。
尽管亨利·卢斯仍是耶鲁大学在校生,但是为了筹集学费一直在课后担任侍者,同时还是ht0hki文学杂志主编。当两个月前美国流行起中国热,亨利·卢斯便向多家报社杂志提请资助以特邀记者的身份到中国采访。
“我在一个叫登州的小城长大,我殷切希望能在某一天回到那个地方,亲眼见证那个古老国家正在发生的奇迹,并将那里发生的一切如实报道呈现给美国读者。”亨利·卢斯在荐信中如此写到,最终在骷髅会朋友帮助下,《华盛顿时报》资助亨利·卢斯到中国采访。或许是亨利·卢斯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长大的经历说服了报社,而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说一口熟练的北方官语,在中国长大的他熟知中国的一切。
在得到《华盛顿时报》赞助的三千美元采访经费之后,亨利·卢斯立即买了一张中国邮轮公司的中等舱船票起程来到中国,来到这片阔别达六年之久的故土。
“上帝!我看到了未来,这里的一切都是奇迹!”来到西北的几天里,亨利·卢斯被眼前充满东方韵味的现代化城市惊呆了,以至只能用这句话来形容看到的一切。亨利·卢斯很难想象这座城市在三年前竟然还只是一片荒原,城区内林立的高楼大厦,规划良好的生活社区,在城市周围数十公里内以卫星城散布的种类繁多的工业区。
“我的朋友,很难相信,仅仅只用了几年,你们就创造出如此奇迹!相信吗?昨天有一家新工厂投产只用了三个月,三个月在美国甚至还在挖地基。”亨利·卢斯一边吃怀念不已的中餐,一边极其夸张的赞叹西北的成就,并和老朋友沈善修分享自己的惊讶。
在一家建筑事物所工作的沈善修是亨利·卢斯在芝罘学校那所被称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读书时的校友,在学校时两人并不算熟悉,直到六年前亨利·卢斯只身前往英国在邮轮上结识沈善修,两人在邮轮上建立起彼此的友谊。这次来西北采访,亨利·卢斯自然想到这个朋友,在西北工作一年半的“老西北人”。有了朋友的帮助,亨利·卢斯甚至以在中国出生的优势申请到b级身份证,在西北通行要比其它外国记者更方便。
“我是中国人!”这是在西北采访的最大优势。
“亨利,在西北有一句名言:我们要像一百年不发生战争那样工作,要像明天可能爆发战争那样做好准备。在西北所有工作都以战时状态进行,每一个工地、工厂都采取24小时工作制,就是机器不歇人休息,轮班倒制度,所以西北工业发展很快。你说的那家工厂是家纺织厂,现在用六个月时间就能建成一座200立方炼铁高炉并投产,如果说奇迹,我更愿意说这是战时状态创造的奇迹!”
幼时同学的惊讶让沈善修隐约感觉一丝自豪,外国人的称赞和惊讶是对西北成就的承认,同样是对中国巨变的承认。说话时沈善修脸上带着浓浓的得意,西北工业速度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
战时状态是西北工业的特点,完全受益于司马从后世苏俄卫国战争时东迁工业中提取的成熟经验,速度!这是当时东迁工厂最根本的要求。当时苏俄东迁的1523家大型企业,其中大半都在西伯利亚以及中亚荒原上重建,并在半年内恢复生产。其中太多的成熟经验值得西北借鉴,成熟的经验是西北工厂建设速度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