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欧罗巴,雪百年国耻!”面对电报司马犹豫了。
中国军队的军靴踏到欧罗巴的大地上,这是国人做了近八十年的一个梦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期待军靴踏上欧罗巴的土地,甚至于在战争爆发初期派兵助战的各地督军都电告司令部,希望助战部队中抽出一个排就是一个班也行,并入第一支踏上欧洲部队序列中,当初派兵是为了国家,现在必须要分享这份荣耀。就连司马本人也接到数份电报,从段祺瑞到南北督军,都只有一个希望,让自己的部队分享这个荣耀,但是天知道司马根本没有在欧洲继续作战的计划。
就在司马犹豫不决之时,西北祥和饭店住进几十名穿便服的年轻人,从他们表现上服务员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群军人,这是丁力云从警备舰队选调出来的潜艇接运官兵们,今天乘火车来西北集合。
“坐飞艇走?借道突厥斯坦?”接到命令的丁力云错愕地看着路线图。
第140章 啊!欧罗巴!我的爱人
乌拉尔山脉是欧、亚两洲的分界线,在山脉西部是俄罗斯平原,东部是西伯利亚平原,向北它一直伸入喀拉海,向南里海离山脉的开始不远,这里它过渡到哈萨克草原,从它的南端到北端一共长2500公里,在它的北端它平行鄂毕河向东转入海,不论是按鞑靼语称它为乌拉尔山,还是按照俄语的名称叫它博亚斯山,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两个词在它们各自的语言中都是“腰带”的意思,他就像欧亚大陆的腰带一样,把欧亚大陆区分开来。这座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是从西伯利亚进入欧俄必须越过的疆界。
从位于乌拉尔山东坡的叶卡捷琳堡离开俄罗斯皇家近卫军,选择这样一条路似乎是很明智,这条路最好走,曾经在数百年前俄罗斯冒险家们正是越过这个腰带进入亚洲。
共和七年6月18日中午11时36分,一列由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缓缓进入山区平缓地带,在蒙蒙细雨中,在一大片林深树密的原始山林中,越过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列车散发柞木味的车厢车门后面,一张张东方人的面孔向外张望,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似乎千万年未曾变化的森林。
“嘟……”这时列车突然拉响汽笛,晃晃荡荡走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缓缓在森林间停下来,但是这里显然并不是车站。火车刚一停下,就从火车尾部车厢跳下一群扛电影机手持照相机的记者,从他们泛着红光的脸庞上,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他们此时的兴奋,尽管他们强压着这种感觉。扛电影机的摄影师一下火车就打开电影机先拍摄面前亘古未变的森林,然后把镜头对准列车的闷罐车车厢。
这时一个穿士官长军装的士官从火车上跳下来,在他的脖颈间挂着一个墨绿色的亚光军哨,任何一名西北军官兵对于这种军哨都很熟悉,它发出的刺耳而尖锐的哨声就是命令,战场上士兵正是在哨声指挥下战斗,哨声会让听到它的敌人禁不住浑身颤抖。
“滋……”扛电影机的摄像师屏住呼吸稳住身子,把镜头对准胸前挂着数枚勋章的士官长,同时给了他一个面部特写。在镜头中右额处带着一道蜈蚣伤痕的士官长含住军哨,“嘟嘟嘟……嘟嘟嘟……”
刺耳的哨声打破原本寂静的原始森林,随着哨声响起,数十节车厢同时响起哗啦啦车门被拉开的声音,数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争先恐后的跳出火车,在跳下火车时他们没忘记最后收拾一下军装,以让自己显得更精神些,此时无论是士兵或是军官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流露出骄傲的眼神。
“一营集合!”“六营集合!”……
随着士官们口令声,刚刚跳下火车的士兵立即按单位在车厢前列队。在列队报数时所有官兵的眼睛总是不住地向西边数百米外张望,眼中带着期待、激动的神色,甚至于可以听到因为兴奋而显得紧张的呼吸声。而数十名记者则用相机忠实记录下这一时刻,尽管此时他们同样兴奋。
“敬礼!”在冷御秋和一众高级军官走下列车,向车厢边列队士兵举起自己的右手行军礼时,执勤士官的口令响起来,军官行礼,士兵回礼,这是西北军的军规。
“哗!”列队的数千名士兵随即行持枪礼,目视指挥官。这时数千名行持枪礼的士兵表情变得凝重严肃,不再有先前的兴奋,所有官兵都轻轻发出低沉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