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页

英国政府之所以慷他人之慨,根本原因是利益使然。半个世纪以来英国一直试图染指突厥斯坦,但是在俄罗斯强硬态度下,英国在中亚势力范围仅局限于阿富汗、南部伊朗。突厥斯坦自由军团起义让英国人得到整个伊朗,当他们准备再进一步的时候,柯佩特要塞前的惨败,让英国人缩回了跃跃欲试的爪子。

如果现在英国没有陷入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突厥斯坦更没有成为德国粮仓的话,英国政府绝对不会放过眼下吞占突厥斯坦的大好时机,白白把机会让给中国人,之所以会让英国政府做出这个心痛决定,根本就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英国自身没有多余力量解决突厥斯坦,更没有能力切断突厥斯坦对德国贸易出口。

粮食、棉花、稀有矿产等等无数的农矿产品都是德国和他们盟友迫切需要的物资,这些物资使德国拥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资源。本土战争部将军们甚至于悲观的认为,得到这些物资供应的德国将可以继续战斗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英国已经无法把战争坚持到三年之后,到那时或许只有通过体面媾和来结束战争,而这是英国政府无法接受的,所以突厥斯坦必须要解决,必须要占领这个德国的粮仓。

但随着约翰·尼尔森中将率领的远征军在柯佩特要塞前的惨败,战争部已经没有信心再一次组建远征军进攻突厥斯坦,至少在没有足够兵力之前。但是谁也没有勇气等下去,等到拥有足够兵力之后,再对突厥斯坦动手。所以英国需要另寻帮手。

“公使阁下,贵国对于西北边防军的信任和慷慨,我个人倍感荣幸,我们也非常乐意履行作为协约国的义务。但是您应该知道,现在西北边防军主力部队,尽数集中在西伯利亚、远东、以及黑龙江,我们根本没有多余兵力投入突厥斯坦这种边远之地,至少在俄罗斯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不可能有多余兵力投入到新疆,用于对突厥斯坦的进攻。”

朱尔典表面上许诺西北军可以吞并突厥斯坦,但是英国人真会那么大方吗?这绝不是约翰牛的作风。在司马看来这是英国人在玩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游戏,所以毫不犹豫的回绝了。

司马的回答让朱尔典眉头跳了一下,他竟然拒绝了?而且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但是旋即明白了他拒绝的原因。

“您听过说《塞克斯——皮科协定》吗?”在朱尔典看来他所需要的或许是一个外交背书,如此而已,为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不介意签署一个新的《塞克斯——皮科协定》类似的外交协议。中国人控制下的突厥斯坦要远比在俄国人或土著人手中更符合英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控制那片地区吗?对此朱尔典非常怀疑,或许未来那里变成第二个外蒙古,谁知道呢?

……

莫因库姆沙漠荒芜人烟,连飞鸟都没有。午后的沙漠犹如一座滚烫的火炉,灼热的阳光炙烤大地,将原本毫无生气的大漠,变得更加死气沉沉,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烈日的炙烤之下,空气中没有一丝湿意。在这片没有生命的沙漠之中,一个漫长的穿着犹如乞丐的队伍在沙丘上艰难前行,沙砾在烈日灼晒下就像烧红的火炭般滚烫,人们走在上面只能不停地走,一旦停下双腿立即会感觉到烧灼的疼痛,而干燥的热风似乎又要夺去人们身上最后一丝水份,这支队伍是在柯佩特要塞前投降的英军俘虏。

“快走!”骑在马上的土著骑兵大声呵斥,嘴唇干裂的骑兵随手取下马鞍上挂的水囊,大口大口喝着水。

“咕嘟、咕嘟……”尽管马背上骑兵的喝水声听起来如此悦耳,但是低垂脑袋的战俘们只是偶尔抬头用一种羡慕、渴求的眼神望上一眼,然后仍然麻木地走着,他们行动变得更加迟缓和固执,人们诅咒干热窒闷的空气,艰难地向前走,似乎永远都看不到目标。

华生·史密斯艰难而麻木的迈着自己的双腿,和身边印度人一起跌跌撞撞的在沙地上走着。太阳曝晒下的沙漠,散发出滚滚热浪,热浪中让人感觉窒息。干渴和饥饿不断地吞噬着华生史密斯的意识,喉咙干得像是冒出火一般。

“哪怕只有一滴水也好!”史密斯在心中祈祷道,此时史密斯感觉自己的头越来越重,意识越来越模糊,脑中开始回忆家乡的那条小河,想象自己在小河中尽情游泳、畅饮。

“卟、卟……”就在这时史密斯听到身边响起一阵马蹄声,这个声音让史密斯立即睁开半闭的眼睛,史密斯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从马上下来的土著人用绳子系上一个摔倒在地的战俘,然后将绳子系到马鞍上。当史密斯从旁边经过时,史密斯看到晕倒在地的那个人,天!那个人是来自约克郡的威尔,史密斯曾经在德黑兰和他一起喝过酒。

伴着马鞭抽打的声响,土著骑兵发出阵阵狂笑声纵马向前飞驰,在马后拖曳着被绳子系住双手的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