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

“不是吴炳湘没有收到风声,而是从上海《未来中国》案后,在各个学校都有学生的激进团体,谁知道那些学生到底要做什么?这几天发生的刺满案都是吴炳湘压下来的,学生也是爱国心使然才会行此偏颇之事,只不过谁都没想到会发生今天这种事。”尽管和吴炳湘并没有太多私交,但是徐树铮仍为其说了句公道话,激进的学生会做什么,不是吴炳湘能预料和控制的,即便是自己都没想到学生会这么做,更何况是吴炳湘。

“这次出了这么大一件案子,无论是吴炳湘还是京师警察厅都逃不了干系,南北各省这次有得闹腾了,咱们还是想想怎么收拾残局吧!”段祺瑞对端坐在那里的徐树铮说道,现在收拾残局无疑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如何应对国内南北各省官方压力,受伤的学生中不乏各省学子。还需要应对来自民间的压力,各地商会、政治团体都会纷纷向政府施压,这一切都要趁早早做安排,以免到时应对失措。

京城长安街汉满冲突仅仅只用了一、两个钟头就传到西北,而随后传来数百名学生死伤的消息,让整个西北震惊了。十三名学生被打死、五十六名学生重伤、数百名学生受伤,共和建立至今已经长达七年,那些骑人的东西竟然又一次骑到国人头上,愤怒的情绪在西北上空漫延。一直以来西北都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进行教育,源自民族主义的爱国狂热把西北上下拧成一股绳。

而现在京城长安街上发生的一切,却等于在以民族主义为信仰的西北人脸上狠狠打了一个耳光。看过先前《奋进中国》杂志上满鞑的残暴和屠杀,过去的记忆纷纷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前所未来有的愤怒不可抑制的涌到人们心头。尤其是西北大学和中学里的青年,从来都自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最爱国、最富有激情的一群青年,但是现在他们显然不如京城的同学们,京城的同学直接把口头上的爱国和民族热情化为了行动。

“我们也要行动起来,收拾掉那帮满鞑。”几乎没有商量、没有征兆,一些无法控制心中怒火的西北青年,偷偷携带自己的56毫米自卫手枪悄无声息的离开西北,在他们看来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做些什么,以此证明西北学生并没有沉默,而且会使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安老板,给我拿盒56三号手枪子弹,要100发的那种,嗯!剩下的钱再给我拿两支弹匣。”一离开学校吴光宇便径直到一家常去的枪店,拿一块钱买了盒三号手枪弹。三号手枪弹相比国民体育子弹弹壳长度缩短了8毫米,可以用在弹匣供弹的半自动手枪上,而不像国民体育子弹受限于子弹长度只能用于转轮手枪。

“小吴啊!给你,今天怎么要这么多子弹?”枪店安老板拿出盒子笑问道,平时吴光宇只买小盒装的,对于一个月只有三块八毛钱补助的学生而言,两毛钱一盒的小盒子弹最适合他们。

“呵呵!100发一盒只要五毛,三十五发一盒却要两毛,大盒划算一些。”吴光宇用价格比较实惠来掩饰自己的目的。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后,吴光宇便径直跑到公共厕所,在隔间里给两个刚买的空弹匣装上子弹,一支手枪、三个八发弹匣,在吴光宇看来一切都够了。

“兴源,你这是?德林,你们这是……”上火车吴光宇拿车票找座位时,没曾想会在车厢里碰到几名同学,不禁有些吃惊,这时吴光宇才注意到车厢里好像有不少年轻人,而车厢行李架上竟然没有什么行李,大家大都没带行李,只带了一个随身书包,吴光宇似乎明白了什么。

“京城同学们没受过训练,不知道怎么打架,这次吃了大亏,咱们过去帮他们讨回利息,让满鞑知道厉害。”于德林拍着自己随身带的书包对吴光宇说道,可以坐一百多人的车厢有三成都是年轻人,尽管都穿着便服,但是吴光宇明白他们应该和自己一样,去京城给同学们讨个公道,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是西北的信条。此时满怀激情同时又怒火中烧的年轻人们,显然忘记在学校接受教育时还有那么一句话:“当你对一个人动粗的时候,就等于你对整个社会动粗,对整个社会动粗就等于你对你自己动粗。”

“畅卿,你通知西北联合铁运公司,立即调出几节车厢,承接所有受伤学生到西北接受治疗。还有告诉黎总统和段总理,我们希望可以暂时接替中央看管这些学生,还有西北希望那些旗人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得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在收到长安街冲突的汇报之后,司马未做犹豫就对自己的办公室秘书长命令道。京城学生的狂热和激动另当旁论,但是十三名学生被杀、五十六名学生重伤是司马不可能接受的,尤其是在旗人竟然没有一人死亡的前提下。

“我们从其他人手里买来了现场照片,从照片上看学生们打人都是对着身子打,旗人抢过棍子后就拼命对着头打,他们根本就是想要学生们的命。”石磊在汇报的时从文件中拿出一些照片。学生打人是下不了手的,可是打惯了架的旗人却不一样,一旦夺过棍来,就是照人要命处打,专朝头上打。

“法不责众,好,很好,他们的算盘打得倒精,十三个学生啊!”看到照片上触目惊心的一幕,尽管只是黑白照片,但却让足够多的愤怒在司马心中积聚,以至于司马甚至想到了报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我们必须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让他们意识到,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谁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如果他们有任何异动,就立即把他们的骨头打断。”西北在对民族问题上从来都是坚持一个国家、一个主体、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在这个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西北对待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并没有引起波澜,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么做都是理所当然的。接受民族主义教育的青年人,正是按照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去处理这些问题。

“我们带着武器和复仇的决心来到京城,现在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