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

“就是,等咱们考上了,到时也能让那些教授给咱们开开小灶。”听着梅贶升的话,刘瑜憧憬地说道。

西北大学引用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英式大学的“个别辅导”教育制度,所有登记选修某一个教授课程的学生,一个学期必须得到三次个别辅导,这种“个别辅导”的好处就是教育是量体裁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而教授也可以及时发现该学生的长短处,进行因人制宜的教育。只不过这些都是在册学生的待遇,旁听生是享受不到的。

“那咱们就一起加油吧!”梅贶升微笑着轻声回答道,无论是结业证或是毕业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考上之后可以接受和他们一样的教育,这才是梅贶升和所有旁听生所在意的。

“好像!……没有见到几个女学生!”把头上帽子压低穿着一身灰色呢绒大衣的司马走在西北大学校园中,看着似曾相识的大学校园,无论是任何时代任何一所大学总是有些相似,大学永远年轻,永远美丽。

走在西北大学的校园里,除了校园中那些华式建筑和后世大学不同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迎面走过的都是些年轻学生,在体育场上可以看到或跑步或踢球或打球青年学生,如果说这里真的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这里没有几个女生,少了后世大学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鸳鸯。

“呵呵!忘记这里只有800多名女生了!”这时司马才想起来在西北大学面向全国招收的第一批八千多名学生之中,只有不到10%的女生而即便是这一数字,都已经非常令人吃惊了,毕竟这个时代中国女子教育不过刚刚起步而已。

“曾经自己也像他们一样!”看着充满朝气的学生司马呆站在那里,脑中回忆起了自己过去在学校时的岁月,但是相比于他们而言,自己的大学岁月恐怕是荒废的成分居多,以至于回想起来司马都隐隐有一种愧疚感,是对父母花费颇多供自己读大学而自己却荒废岁月的愧疚。

这时一个足球从球场飞了过来,曾经在大学里踢过几年球的司马想都没想就是挥腿一脚。

“谢……司……司马主任!”球场中踢球的学生刚要道谢,待看清把球踢来穿着大衣戴着帽子人的模样,立即惊讶的指着司马大声喊道。

第102章 为祖国奋斗五十年

“……或许我们应该理解中国人对领袖和伟人的依赖心理,他们毕竟在这个皇帝威权的国家里生活了数千年,当没有了皇帝之后,早已习惯了那种生活的中国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可供崇拜的人物,那就是领袖……无怪,中国人会如此崇拜一个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在所有人视线中,他的生活和目标是如此高尚,他改变了近一千四百万人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又为他们带来了尊严和胜利,让他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在人们心目几乎将他当作一位圣人、一位救星、一位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希望的救世主……这里的人们从没有想过需要评价他的功过,从不敢想象他还会有什么过失!……绝大多数公民发自内心对这个几近完美而无过失的领袖高度崇拜,是西北和中国大多数地区最大的不同!”

这是一个《纽约时报》驻西北特约记者克罗林德·卡夫里特,这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十余年的美国人,在西北生活、采访半年多以后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在报道之中称司马还不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伟人,这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缺憾,因为中国人是一个迫切需要伟人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需要政治伟人来引导的国家。

这是一个外国人的报道,但是说得却非常中肯,一直以来个人崇拜之风在西北都存在着。从初期工人们对于他们“东家”的感激心理作为发源,到后来在一些人刻意引导和推波助澜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之后,到现在对司马的个人崇拜之风越来越盛行,甚至于呈愈演愈烈之势。

在西北人们对司马并不陌生,尽管司马的照片只是偶尔出现在报纸上而已,但是在西北几乎每个人家的客厅之中都悬挂有司马的照片或肖像,在餐馆、理发店、服装店等等很多公共场所也能够看到司马的照片,即便是在农村一些破旧的土屋之中,也能够看到司马的照片,甚至于他们反而更为虔诚,因为他们从西北土地赎买以及互助社中受益。

西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西北的拥有和对司马的感激及爱戴。而西北人认为司马的肖像像铁血旗一样是西北的标志,所以政府机关、学校悬挂司马肖像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的反对并没有什么效果,不过经常看到自己的照片挂在各处,着实让司马无法接受,至少很不适应,在这种环境下会有几个人不认识司马呢?

当球场上的学生看到球场边把球踢来穿着大衣的人竟然是司马的时候,运动场上的学生们便面色激动的朝球场边汇集,很快便把司马团团围住,和司马一直保持距离的安全人员在得到司马的暗示之后,并没有阻止学生,在充满热情的学生面前,司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