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页

在这种打击下仓促抵抗的英军士兵马上失去了迎战的勇气,纷纷丢下武器没命逃跑,但是在骑兵团团围绕斩杀之下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只能盲目乱跑,成为任人宰割的目标。一名英军士兵失去了应战的勇气,跪在地上乞求饶命,一个骑兵直接纵马过去将他踏毙。操着机枪的英军扔下机枪想逃,但是追上来的骑兵像是在山间放牧时赶羊一样,用马身将10来名英军赶在一起,然后纵马一跃,在半空中仿佛不经意似的放开了一枚手榴弹,轰的一声,被赶成一堆的英军在尘烟中完全消失了。

一名骑兵示范最潇洒的杀人方法,他冲到一队已经端起枪瞄准的英军士兵面前,砍瓜切菜般杀了十几个人,最后一名英军士兵吓得没命地跑着,这名骑兵收起马刀单手取出骑枪,瞄都没瞄就开了一枪,那名英军士兵便倒了下去,一旁几个掠过的骑兵高声喝彩。这些自幼就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马早已经成为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在马上他们总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并能很快适应最新的作战方式,无论是马刀或是步枪,都仅只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他们血管里流淌着骑兵的血液。

发生在波斯北部荒漠上的这场战斗,对于西北而言太过于遥远了,尽管他们曾在报纸上看到过对于自由军团的介绍,但是中国人最大的习惯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人会在意发生在那里的战斗,当然如果他们知道自由军团实际上是西北军一个分支的话,也许会更加关注吧!但是显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这些,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再关注这些。

无论是波斯北部荒原上自由军团抗击英军侵略的战争,或是西西伯利亚在西北军配合下,以狂风卷奔云飙之势席卷千里的俄罗斯皇家近卫军和护国军进行的护国战争,都不能够吸引李贺丝毫注意力,李贺的研究室作为承接袭击舰装甲钢研究室中的一个,自从接到这个任务以来,从李贺到每一名技术员,几乎每天都呆在试验室和工厂的车间之中,不断的试验着各种各样的公司生产的钢材和新研制的合金钢,以期待能够研制出一种可以达到海军部要求的钢材,辛苦最终得到了回报,经过不断努力李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钢材,一种新型合金钢材。

“……钢材中含01%的钒,即可提高强度10%至20%,通过加入适量的钒,在钢材中采用钒微合金化,可以制造出抗拉强度达到1300~1420a,硬度达到390~410hb的钢材、基材屈服强度90~1000a。……尽管其表面硬度低于海军舰船部指标的50%左右,但是相比于海军舰船部提出的基材硬度200~230hb,基材抗拉强度700~780a,基材屈服强度450~610a而言,新型钒微合金钢均超出其中30%至50%之多,而且相比于镍基合金钢,钒微合金钢的成本下降了10%左右,我们认为新型钒微合金钢的发展前途远大于目前各国使用的装甲钢……”

在舰船部技术人员面前李贺介绍着新型合金钢,这种在李贺看来发展前途远超过其它钢种的钢材。此时李贺非常感激自己带得西北大学冶金专业那些学生们,至于报纸上争论说什么这些学生目前当务之急是学习,对此李贺嗤之以鼻,这些学生或许不过刚刚开始学习,但是他们的底子却不错,在研究所中通过实践学得的经验不见得比书本上的差。

这种含钒微合金钢是李贺参考自己带的学生从冶金研究所资料室内找出的旧的“试验资料”中提到钒微合金钢为基础,研制的一种新型合金钢。在李贺看来这种合金钢或许将是稀土合金钢、铜合金钢之后,西北冶金第三个最为杰出的技术成果。只不过李贺并不知道,实际上西北冶金取得的技术成果根本是建立在后世技术的基础上,包括钒微合金钢也是如此,只不过现在西北引了一个路而已。

以高质量合金钢为主流一直都是西北冶金追求的目标,后世中国尽管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大多数却是粗钢,尽管出口亿吨计的粗钢,但是却大量进口优质钢材,但其价值却远超过亿吨计的粗钢,白白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同样的错误不能再重演,在这个时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西北钢铁目前只生产优质钢材,而粗钢却需要大冶,或许这也是一种变化。

第101章 西北大学

在外人印象中,西北和外省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两点,一是重视实业,这自不用多言,实业是西北发展的根基。而另一个让国人侧目的则是西北极为重视教育,即便是在战争时期西北省教育经费支出仍然占到全省政府支出的198%,占到政府支出近五分之一。另外一个数字或许能够说明一切,就是西北一省的教育经费支出超过了北方政府的教育支出,再加上数额庞大的非官方教育基金和个人捐赠,西北省的教育经费实际上可能超过全国各地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

有了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保障,使得西北可以在几个月内在全省各地推行强制性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西北一省一千三百多万人口之中,中等实业学校和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两百万人,拥有接受过短训的老师近十万多人,这个数字甚至于接近全国总和,而中学生则远远超过全国中学生总数的数倍。

司马曾经说过最值得自己骄傲的就是西北的教育,用了两年时间建立这个时代中国普及到每一名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体系,西北带有强制色彩的义务教育体系,有别于这个时代教育壬子癸丑学制,而是直接把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抄了过来,小学六年再加上三年的初等中学、三年的高中或师范学校或中等实业学校,初中的单独设立有利于西北教育普及,也使得西北可以在全省推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当然在构建西北义务教育体系的同时,司马并没有忘记构建西北的高等教育,从最初培养用于和外国技术专家沟通的翻译人员的翻译学院到培养技术人员的技术专科学校,都在短期内建立了起来,而其中最为重要就是目前仍然处于初创期的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创建于共和六年元月,为了把这所大学办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当时除了政府投资和西北公司以及企业投资的数千万元之外,司马还和西北企业家们捐赠了多达两千余万用于征地建校、构置教学器材,期间为了满足学校的教研需求又多次追加投资。

以至于日本报纸上曾经酸溜溜地说西北用可以建立一支战列舰队的资金打造了他们梦想中的大学校,但是却指出大学并不仅只是大型的学校,就像流传的一个笑话一样,西北正在走上一个误区,无论什么都要最大的规模,但是大学并不是工厂,规模大并不见得是好事。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对于这句话,作为创建西北大学的主导者,司马当然有深刻的体会,在后世各个大学要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他们所谓的一流就是大型而豪华的“学校”,各所大学所做的就是忙圈地、盖大楼,忙扩招,却忽略了大学精神之真谛。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风,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前途,耶鲁大学为何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强调自由思想和自由的学术空气,这种“自由教育”的原则,使耶鲁能够包容各种思想流派,保持勃勃生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