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些愤然的司马在电文说了一半的时候,突然把话止了下来,司马这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些青年学生固然是中国未来建设的希望,但是如果说自己发出这么一份通电的话,无疑是在朝那些青年学生心中的爱国激情泼冷水。
这时司马想起国人最大的通病之一,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很多青年学生和文人大都是停留在嘴上爱国,但是却鲜有将爱国之心付之于实际行动,有那么一些愿意将其付之行动的青年愿意以生命保卫祖国,如果自己还阻止的话,无疑等于助长了这种不正常“爱国”气焰。
“主任!其实……如果您想保护那些青年学生,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而不是这种泼冷水的方式,咱们可以用一种学生们可以达成自己愿望,并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达到保护他们的目的。”见主任话说了一半在那皱着眉思考着的样子杨永泰便开口说道,杨永泰并不赞同主任发这份电报,见现在主任不说了,知道主任应该是已经意料到他的恶性影响,于是便开口说道。
“换一种他们可以接受方式?你来说说看!”听到杨永泰话后司马皱眉重复了一下,然后开口问道。现在刚刚打赢这一小仗,以后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如果能换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又能保全他们,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
夜色笼罩着大理这座西南城市,在凌晨的时候整个大理城中几乎看不到什么亮光,只有石板路因为刚下过一场雨的原因,在月光、星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点点光亮,而此时在大理城中一座木楼里二楼的阁楼上仍然亮着灯光,在阁楼窗旁书桌上一个青年人正在书写着什么。
“亲爱的父母亲,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止我投笔从戎了……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躯,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能亲身参与这场关系到国家复兴的战争之中,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生无负于祖国了!”
当写完这封信后,穿着一身整齐的青年人便把信装入了信封之中,正对着房门放在桌上,就在这时窗外传来几声有点儿像是夜猫的叫声,听到外面的声响后青年便朝房中仔细看了一眼,像是要记住这里一般,然后便背着桌旁的背包站到了桌子上,在从窗户钻出去的瞬间,青年人看到桌上一副全家人的合影,于是连忙从相匣中把照片取了出来放进了口袋,随后顺着窗边系着的绳子滑下了木楼。
“我来吧!咱们得快点,别让他们等急了!”这个青年刚一顺着绳子滑下楼,小巷中就穿出几个人影,其中一人看着正试着把绳子扔回去的青年说道,然后随手接过绳子拌了两下后便扔了上去,几人便提着包裹朝巷外快步走去。数十分钟后,当大理城门刚一打开的时候,在守城门护兵惊奇的眼光中,几十名青年人便朝城外跑了出去。
第33章 到达
阿斯特拉罕位于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区,分布在有运河和小溪相连的11个岛屿上,1558年,伊万四世军队兵不血刃占领了阿斯特拉罕,将其纳入到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在阿斯特拉罕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是在155年后,新的阿斯特拉罕城在河的左岸奠基。
在1582年到1589年间,新城和旧城被一座石头建造的要塞阿斯特拉罕克里姆林宫取代,这座克里姆林有7座塔楼,其中四座建有出入大门。红门和尼古拉门位于克里姆林宫的西北部,通向伏尔加河,第三座普列奇斯津斯基塔有一个钟楼,与东墙和为一体,通往郊区的白城,1世纪初彼得大帝把该城作为通往中亚的桥头堡。
夜幕笼罩着这个伏尔加河畔城市的时候,伴着蒸汽机车的汽笛声,一列火车缓缓驶入了位于基里洛夫斯卡哑礼拜堂后的阿斯特拉罕主码头。始建于17世纪的阿斯特拉罕码头,一直以来都是俄罗斯连接中亚的桥头堡,在上个世纪末铁路修进阿斯特拉罕之后,更是修建了一条货运专线直通码头,以便运输从中亚运来的粮食、棉花和矿物。
此时码头上仍然一片繁忙的景色,码头上随处可见俄罗斯商人从突厥斯坦请来“黑色”搬运工和本地的鞑靼搬运工,在码头上卸运着棉包、粮包,按照投机商的报关单上说,这些货物都是从波斯进口的,但是码头上的海关人员和投机商们都清楚,这些货物来被自由军团那些野蛮的土著人控制下的突厥斯坦。
“你好,赵先生!我是伊万·伊凡雷奇,阿斯特拉罕港海关专员,自由军团驻阿斯特拉罕联络员。”在这列从彼得格勒驶来的火车驶入港口专线停下之后,伊万看着从火车上下来自己等待多时的人后,于是便走过去笑容满面地说道。
“你好……伊万先生。”看着这个明显是俄罗斯人相貌的伊万,赵永强很难想像眼前这个俄罗斯人是自由军团联络员,要知道现在整个俄罗斯都因为发生在突厥斯坦的屠杀,而极度仇视自由军团,一个俄罗斯人会为自由军团服务,就像魔鬼和上帝合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