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

“等你的身体再恢复一段时间吧!估计再过些时候到时恐怕你连想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趁着现在难得的空闲,多休养一下,人不是钢铁,总是需要休息的。”听到蔡锷的话后,司马微笑着说道。

见蔡锷这些天身体恢复的不错,司马是打心里高兴,再加上最近几天西北的之前面对的舆论压力基本上都已解除,所以司马的心情相当不错。

“听说第一旅已经调驻黑龙河一带了,是不是准备要对热河动手了,现在舆论支已经偏向了西北,声势也造的差不多了,打一场禁毒战争,估计这篇文章出自调查部吧!”

看着眼前的芭蕉树上的结着的青色的塔形的芭蕉,蔡锷轻声开口问道,虽然这半个多月以来,蔡锷一直是在休养之中,可是仍然可以通过十多份报纸上的新闻,来了解外界的形势,从报纸上蔡锷知道西北现在已经成功的为自己解围了。不过在解围的同时,西北直接以禁毒的名义把矛头指向了热河,如果说西北对热河没有野心,蔡锷根本不会相信。

“什么都瞒不过你,上次我说过,控制热河、绥远两省是必然的,想保护蒙古仅只依靠察哈尔一省之力,显然有些不太现实,察、绥、热三省本系一体,建立大西北是必须的,现在这般造势是为了西北的声誉,松坡你也知道因为炮击事件,西北的声誉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在对热绥上面我们要谨慎行之。”

因为对热河一事的处理上是早在蔡锷来张家口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操作,因而司马并没有告诉蔡锷,而现在蔡锷已经同意出任西北军总指挥,这时司马当然需要向其解释一下。

“我明白,通知张镇国让他做好进军承德的准备吧!这场仗打不起来,至少在热河境内打不起来,姜桂题太老了,他早都没有了争雄之心,除了让贤之外,他已经没有其它的选择了。”看到一吊芭蕉已经发黄蔡锷便走过仔细看了一下,同时开口说道。

在从报纸上看到各地通电对姜桂题的斥责后。蔡锷知道姜桂题已经没有了选择。毅军根本不敌西北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选择体面的请辞,蔡锷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呵呵!松坡,姜桂题那里已经没有问题了,姜桂题已经请辞了。热河都统一职暂时将由郭云深暂代。手中没有一兵一卒的郭云深已经发函给我们,要求我们派出缉毒专员和缉毒力量协助热河实行全面禁毒。新组建的宪兵第二、三大队已经出发了。在明天的报纸上报道姜桂题去职的同时,宪兵第二、三大队将进驻承德协助热河禁毒。”司马面带着喜的对蔡锷说道。

什么是舆论的力量?现在的姜桂题的去职、西北军不费一枪一弹进驻承德,就是舆论的胜利。

在姜桂题给司马的信中,姜桂题特意问道报纸上的那两句话,到底是谁临的。姜桂题自认自己的那手破字。一般人肯定写不出来,可是姜桂题看着报纸上照片上的字,知道那的确是自己的字迹,所以才想弄个明白。对于这个问题,司马只是回答他是找专人临的,至于其它并没有说什么,司马当然不会告诉姜桂题说,这些字实际上是用电脑扫描你的信件后,一个字一个个拼在一起再打印出的一封信。

利用现有技术合成照片、信件、包括谣言之类来污蔑他人。这种事调查部有专门机构负责,实际上在对田中玉下手之前,调查部就已经伪造大量的田中玉勾结日人,之所以入侵西北,实际是为了满足扩军需要。进而能够直接京城,入主中央。而日人就是这一切的幕后策划。

再加上后来在都统署内搜出的一些田中玉与日本领事、公使之间的信件、公函之类。又可以作为佐证。后来这些真实的证据混杂在大量的伪造的证据之中,被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交给了北方政府,之所以没有传给报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去追究死人的责任,以此彰显自己的度量的狭小。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并不像后世那般,人们所信奉的并不是那种“不是同志,既是敌人”的那种绝对对抗信条的时代,因此西北没有必要做这种恶人。

“蒋雁行不是秉性刚强的人,相信只要条件得当,其就会把绥远让出来,不过恐怕手握第四旅的李际春会心有不甘,现在的李际春等于半个绥远王,如果绥远并入西北,恐怕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但若想解决绥远,恐怕解决李际春的问题才是根本。”

听到热河的事情已经解决了,蔡锷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本来就在蔡锷的意料之中,现在热河、绥远只剩绥远一地尚未解决,于是便轻声分析着,这些都是蔡锷按照过去对这些人的了解自己做的分析。说话间蔡锷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已经基本都恢复了,嗓子里并没有过去的那种刺痛的感觉,呼吸也顺畅了许多,说话的语速也比平日快了一些。

“绥远和热河不同,热河的毅军各部的主官都是姜桂题一手提拔,姜桂题做出的决定那些人即便是心中不甘,但也不敢明着违犯,有姜桂题的余威在那,我们可以轻松拿下热河。但是绥远却不同,蒋雁行在绥远并没有任何根基,出任绥远都统时,也不过仅带着一营护兵到归绥上任,而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李际春于两年前就率所部步骑炮第10营驻防包头,以清剿绥远巨匪卢占魁的土匪武装,论到在绥远的根基、实力,去年才就任都统的蒋雁行,根本比不上李际春。按照我们和蒋雁行的接触,虽然蒋本人有意与西北合并,但是却因为担心李际春的威胁而不敢有所举动。所以若想解决绥远,就必须要解决掉李际春部,这也是蒋雁行和我们交涉时提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