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

自此之后,在西北民团之中,随身携带司马的照片,并在私下集体宣誓效忠司马,就成为了西北民团的一种隐蔽习惯,而民团的一些保安队出身的军官们,对此都是非常乐见。甚至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那些保定的军官生们,更多的时候则是选择对此视而不见。而作为一个预备军官的游九如,早在学校时,就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对司马早已崇拜到了极点,而此时看到司马本人后,心里怎么可能不激动。

“咚……咚……咚……咚……”

“欢迎松坡先生和百里先生来到西北!”看着眼前这个穿着便服显得异常消瘦的中年人,显然此时他并不愿意以自己的军人身份示人,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司马对其行了一个军礼说道。看到眼前这个在历史上应该已经去世多月,没想到此时却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此时的司马在见到这些历史名人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最初地激动,毕竟司马知道在这个时代,自己也许将会看到更多的历史名人,所以司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份激动,此时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这些历史上的名人。

“司马主任,原本松坡并不意打扰,只可惜松坡一进察哈尔,就被西北的军人发现了。呵呵。西北的军官非常出色。”一下火车,看到司马身上军帽顶、檐以及衣肩上满布着一层薄雪,蔡锷知道司马应该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再结合站台上的礼炮,蔡锷知道这应该是西北表达他们欢迎之意的一种方式。

不过蔡锷知道自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来到西北。多少会给人以错觉。但是蔡锷知道自己等不起了,从日本回来后蔡锷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完全康复。好像西北的特效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自己的病症,并没有根治自己的病症,蔡锷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但是知道自己必须要抓紧时间。

而对西北这个被人们称为军国民化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地方,蔡锷充满了好奇心,尤其作为军国民主义的信奉者,蔡锷希望能从这个全面实践着军国民主义的西北,看到中国的未来,看到中国的希望,如此蔡锷才能走的放心一些。

正因为如此,蔡锷才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顾自己在西北公开亮相后,会引什么样的后果,尤其是会在北方政府内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蔡锷希望自己此行没有白来,尤其是现在西北已经控制了察哈尔,蔡锷希望看到司马怎么样把军国民主义普及到整个察哈尔,毕竟小范围内的军国民主义实践很容易。

看着眼前的这个年龄应该只有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虽然刻意的留着修饰精致的胡须,但是仍旧显得很是年轻,相比于国内那此老朽,眼前的这个年轻无疑更充满了朝气。

“祝你健康将军!”见蔡锷将军来到自己的面前,王公亮出列半步,向其行了一个军礼开口说道。

“这位是西北民团参谋长王公亮,这位是第一旅旅长张镇国、这位是……”

短短的几句寒暄之后,司马向蔡锷介绍着西北民团的主官们。

“民团的军官很出色、很年轻、有朝气。”和每一名西北的军官握手之后。蔡锷由衷地开口称赞到,在这些年轻的军官身上,蔡锷看到了目前国内大多数军官身上没的东西,是军人的气质,相比之下,也许这支民团更佩得上用革命军来称呼自己,而不是民团,毕竟革命军需要的就是这种精气神。看到这些军官以及一路上看到的那些西北军的士兵们,蔡锷知道和国内的任何一支军队相比。也许这支军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队,国内任何一支军队,即便是过去自己的部队,也无法与之相比,他们饱满的精神,已经压倒了一切。

通过火车上不到两个小时的接触,蔡锷知道和内地的军队不同,这支年轻的民团,从主官到士兵,都坚定的相信一个真理。即牺牲是军人的至高荣誉,而服务于民众,又是这支军队的信条。和内地的部队不同,虽然这支军队的军饷,也就是他们口中的津贴远高于内地其它军队,但是这支军队更多的却都是自愿参加。

“为保卫自己的饭碗而战!”这是蔡锷从接触的西北军的军人口中听说的,很直白。就像这些西北军人相信他们拥有着中国最好的生活方式,而任何人企图干扰他们生活的时候,他们都会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的生活,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饭碗。

对于这支在战斗时对敌人残酷无情,在平时又以忠诚服务于民众为信条的军队,让蔡锷知道也许这支军队,最终真的会拥有未来,但是蔡锷在内心的深处却并不愿意看到的这支军队挥师进关的那一天。张家口的炮击让蔡锷看到这支年轻的军队,虽然信条清晰并且有严格的军事纪约束。可是蔡锷知道这支年轻的军队,太年轻了,太冲动了,一旦他们挥师进关,对于关内的任何势力而言,无疑都是一场恶梦。

张家口北兵营,是袁世凯在出任北洋大臣后,在张家口修建的大型军营,规模虽然不及库伦城的占地数百亩的红房大营,但是可屯驻一师的北兵营仍旧是数得着的几个大兵营之一。过去这里驻屯着北方军第五师。虽然之前受到西北航空队的轰炸,已经炸毁了相当一部分军营,但是现在这里却作为战俘营,里面的客人仍然是第五师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