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渤海之时,要不是他淳于琼的面子够大,韩馥那个胆小鬼,又岂敢违背董卓的命令,在袁绍招兵买马的时候,不但没加以干涉,后来更是改弦易张的加入了反董同盟?
要知道,当时袁绍急于求成,将渤海、乐陵两国闹得天翻地覆的,韩馥也是坐立不安,在河间与渤海交界处陈兵数万,想拿下袁绍,也就是一纸命令的事儿!
拔壮士于微末,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功劳,哪点比别人差了?可偏偏那些自命清高,只会嚼舌头根子的家伙都视而不见。
想起某些人的嘴脸,怒火就在淳于琼的心里熊熊燃烧。
没错,那些人动了动嘴皮子,就不费一兵一卒吓走了韩馥,拿下了冀州。可是,没有自己在,袁本初能渡过刚起家最艰难的那段的时光吗?
功劳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身份也不差,淳于家也是颍川名门,虽然没有四世三公的荣耀,祖上也是着实出过一些人物的!
再说了,后来跑来投靠的,还不都是凭借那些八竿子打不着香火情?结果,没人反观自身,偏偏都拿眼盯着自己看!
他们这是嫉妒!
赤裸裸的嫉妒!
淳于琼是个很大度的人,本不会把这些小人的嫉妒放在心上,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算是个铁人,也架不住这传言像是小刀似的,没完没了的割肉啊!
最要命的是,原来的老朋友,现在的主公袁绍不是个念旧情的,而且耳根子其软无比!好吧,放在世家子身上,那个叫权术,叫制衡!只要手下一直团结不起来,为人君者就能高枕无忧,这是世家启蒙级别的教育。
这权谋的智慧当然是没错的,可问题是,搞制衡的君主自己心里得有数,而不是制着制着,把自己给代入进去,搅得稀里糊涂啊!
这不,袁绍得到了十二个郡国,百万人口的冀州,大权在握,风光无限。可自己这个开创的老功臣,却被扔到了角落里,只捞到了个左武卫将军的头衔,要知道,这个破头衔才正七品而已,不比原先的北军校尉好多少。
这不是过河拆桥是什么?
淳于琼已经意识到了,只有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有本之木,总比水中浮萍更经得起风浪。
所以,他收拾起袁绍老友,开创功臣的傲气,完全以部将的姿态苦苦哀求,凭借故旧之情,力压一众河北名将,抢到了这个先锋官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