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页

过去一年里武烈侯在北疆的所作所为明显就是增强自身实力,实力增强了并不代表武烈侯就能直接与咸阳抗衡,相反,他在北疆的实力越强,越是受制于咸阳,原因很简单,北疆太过贫瘠,无论是军队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需要咸阳给予长期的全方位的支持,否则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武力越强对北疆的“压榨”就越严重,最终因为经济上的“坍塌”而导致武力的崩溃。

武烈侯向来喜欢行险一搏,常常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他在北疆的做法看上去对咸阳的威胁非常大,事实上他把自己放在了绝境之中。他所要构建的那个庞大的北疆防御体系,包括“直道”建设,完全依赖于咸阳的支持,只要咸阳釜底抽薪,他就完了。

从蒙恬写给秦王政的书信里也可以证明中枢的猜测。武烈侯早就预料到中原决战要败,所以他在击败匈奴稳固了北疆防线后,马上就开始构建北疆防御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在主力大军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可以确保北疆的安全。

武烈侯的条件是什么?一目了然啊。他现在在北疆站稳了脚跟,武力是足够强大了,但武力必须建立在更为强大的政治实力上才能发挥其威力,武烈侯急需寻找一个契机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

武烈侯的政治实力不够强大吗?当然不够强大,他不过是朝堂上的一股势力而已,虽然他有两大盟友,但老秦人的主要影响力始终局限在军队,而熊氏外戚在昌平君熊启、魏起等人全面隐退之后,实力再遭重创,楚系迅速分裂,以巴蜀隗氏外戚为首的新楚系正在成为秦王政手里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更严重的是,随着熊氏外戚的衰落,同样与公子扶苏有着血缘关系的隗氏外戚必将在王统之争中成为主导力量,秦王政和公子扶苏这两代君王势必都要大力扶植隗氏外戚,以此来对抗武烈侯。任何君王都不会让一股势力控制朝政,尤其在中央集权制是基础国策的情况下,君王对权力的攫取根本没有节制,绝不会允许某个势力主宰君王本人和王国的命运。

楚系是庞大,盘根错节,深入到大秦的任何一个角落,既然不能抹杀,也抹杀不掉,那就取为己用,把楚系变成自己的力量。秦王政谋划了很多年,终于让隗氏外戚代替熊氏外戚控制了楚系。这其中武烈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隗氏外戚和武烈侯的崛起其实都得益于秦王政的这个谋划。

秦王政是想利用隗氏外戚来控制楚系,而武烈侯则想借助熊氏外戚的力量来控制楚系,两者针锋相对地斗了好几年,结果秦王政赢了,武烈侯输了。

从目前的形势来分析,熊氏外戚的东山再起只能寄希望于公子扶苏。然而,秦王政岂能不知?他才三十多岁,他有足够的时间扶植隗氏外戚和关东系,而公子扶苏若想顺利地继承王统,必须紧紧跟随秦王政,继承秦王政的政治遗产,包括秦王政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所以将来的事根本不是武烈侯和熊氏外戚所能控制。

武烈侯对此了然于胸,他可以拯救熊氏外戚的生命,但无法拯救熊氏外戚的政治力量,所以他必须改变过去的计策,重新谋划。

失去了熊氏外戚及其所属楚系力量,仅靠宗室和老秦人的力量无法控制朝政,更无法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因此,武烈侯的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机会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

※※※

大秦朝堂上还有什么政治力量可以给武烈侯以支持?

没有了,只有宗室和老秦人。宗室力量的扩大可以通过建封国来解决,但从长远来看,封国可能会最终走向武烈侯的对立面,因为封国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而中央要集权。武烈侯支持中央集权,所以武烈侯不可能支持封国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宗室力量的分裂完全可以预见。

老秦人力量的扩大首先就要靠军功,无论是老秦豪门贵族还是老秦寒门贵族,目前他们强大的办法只有一个,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豪门贵族有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可能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地支持武烈侯。这世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武烈侯的目光自然投到了老秦寒门贵族的身上。老秦寒门贵族主要依附于豪门而生存,而豪门就是靠他们的冲锋陷阵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