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页

谁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大踏步前进?唯有先知先觉的武烈侯而已,唯有那些追随武烈侯、崇拜武烈侯、盲从武烈侯和与武烈侯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人。

咸阳的保守派实际上就是以秦王政为首的坚持“法治”、坚持中央集权制的所谓的激进势力。这个“激进”实质上是建立在大秦传承了一百余年的“法治”基础上,激进的“法治”理念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而固有的传统的“法治”治国理念是否还与新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秦王政和部分中枢大臣坚持“守内虚外”的国防策略,也就是说,统一之后,军权要集中于中央,军队要控制在中央手上,屏卫京畿,而边疆镇戍则交给封国和边郡地方军,一旦有外虏入侵,中央的军队则飞速赶赴边疆战场。

秦王政要修建咸阳到北疆的“直道”,其目的就是控制边疆,其根源则是来自于“守内虚外”的国防策略。

武烈侯妥协了,甚至在“直道”的修筑上拿出了比秦王政更好的方案,但武烈侯显然是“以退为进”,说一套做一套。

武烈侯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构建北方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正常;武烈侯要在北疆垦荒屯田,发展农耕畜牧,发展工商业,这也正常;武烈侯要增强北方镇戍力量,抓紧时间训练边郡壮勇,这同样正常。但是,把这三件事放到国策变革的争论上,放到现在的新形势里,放到统一前后中土局势的变化中,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不禁让人骇然心惊。

武烈侯这是在抓紧一切时间,抓住一切机会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啊。

代北、燕南和中山三地有多少壮勇?其中又有多少北虏诸种的强悍勇士?以军队编制进行训练,实际上就是建设新军队,这个军队数量有多少?北方战场本来就有二十万镇戍军,再加上这支新建的由北方壮勇组成的军队,那么北方镇戍军的规模将达到何等恐怖的地步?

武烈侯要稳固北疆,要在代北战场与匈奴人作战,还要远征辽东,还要承担戍守中土之责,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加上北疆强悍的武力,足以让咸阳屈服,不得不在财赋上和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如此一来,武烈侯的北方力量越来越强大,反之,咸阳受到威胁,中枢的权威摇摇欲坠,而更严重的是,中原决战结束后,咸阳所能控制的军队还剩下多少?粮食几个月就熟了,而人需要十几年才能长大,关中和晋中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给咸阳提供足够的壮勇了,失去了武力保护的咸阳,失去了军队支持的中央,还能对地方形成多大的威慑力?还能实际控制地方尤其那些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边郡和封国吗?

咸阳看到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但无计可施。

武烈侯击败匈奴人稳固了北方防线,正因为如此咸阳才条件进行中原决战。随后他提出构建北方防御体系,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没有拒绝的理由,中央在财赋上暂时不能支持,政策上就要给予大尺度的倾斜。接着武烈侯就是公开组建军队增加自己的武力了。

北方镇戍要不要一支庞大的军队?你从北方战场调走了二十万大军,而匈奴人就在塞外虎视眈眈,我是不是应该马上增加北方武力?如果你拒绝,那北方形势骤然恶化,由此导致中原决战失败,责任就要由你中央承担了。

面对武烈侯赤-裸-裸的威胁,咸阳一筹莫展,只有答应,痛痛快快的答应,而唯一的指望就是中原决战了。只要把中原决战打赢了,秦王政和中枢获得了功勋,赢得了威望,那再遏制和打击武烈侯也为时不晚。

※※※

二十万北疆壮勇,这是武烈侯报奏给咸阳的数字,一个让咸阳既恐惧又愤怒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