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页

匈奴人预感到战局再度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大单于头曼急怒攻心,下令猛攻,不惜代价也要突破长城杀进去。

头曼铁了心是要杀进上谷,横扫代北腹地,但左方诸王不这么想,诸种部落的首领们更不想把自己的军队白白葬送在长城下,所以他们对头曼的命令阳奉阴违,各部落摆出了日夜攻击不死不休的“架势”,但事实上都在战场上做“缩头乌龟”,这种攻坚战纯粹就是拼消耗,他们才不会做这种自取灭亡的傻事。

几天后,王贲率步军主力也赶到了野狐岭,至此,秦军在雁门水、野狐岭一线的防守固若金汤。

※※※

司马尚抵达野狐岭之后,马上派人在塞外散步燕国灭亡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普通的匈奴人而言就像听到某个部落被屠戮一样,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大单于头曼和左方诸王而言却意味着代北战局的彻底改变。

这一次匈奴人之所以大举南下入侵代北,就是因为与中土赵燕两国结盟,双方可以联手合作,夹击秦国。匈奴人对此抱有绝对信心。依靠过去的经验,赵燕两国的武力都很强悍,赵国不但征服了阴山以南的诸种部落,还屡次击败匈奴人的入侵,而燕国在代北有上谷三胡戍边,在辽东有东北诸夷的帮助,曾经一次次击败了东胡的入侵。可以想像,这两国的武力即便不敌秦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两国联手也足以与秦国打个旗鼓相当。

匈奴人这种错误判断一方面源自对中土局势的不了解,一方面则来自赵燕两国的蓄意欺骗,所以匈奴人信心十足地跑来了,而且还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打算一方面让部落族人先行了解代北,适应代北的环境,这样将来可以顺利地居住于此,一方面伺机而动,争取以最小代价占据代北。

假如匈奴人可以轻松占据代北,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的实力,那么此仗过后,匈奴人就有足够的军队东征西讨,去完成大漠的统一了。

年初赵国灭了,年末燕国又被摧毁了,匈奴人失去了中土盟友,失去了对秦国的夹击之势,也就失去了攻占代北的最好时机。仅靠匈奴人自己的力量,显然是很难击败几十万秦军,更不要说占据代北全境了。

然而,代北战局的改变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它将对整个大漠局势产生影响,它就像一只蝴蝶在代北轻轻扇了一下翅膀,然后就掀起了一场惊天风暴,席卷整个大漠。

当秦人更多的援军抵达野狐岭之后,头曼下令停止攻击,包括苍头河一线的攻击都统统停止,静待燕国方面的消息。

很快,头曼接到了准确消息,秦军以雷霆之势杀进燕国,横扫燕南,燕军大败,燕王喜和太子丹都逃到了辽西。这时候燕国虽然依旧控制着大部分疆土,但这些疆土都属于蛮荒之地,而其最富饶地区尽数落入秦军之手,燕国就此失去了财赋来源,既没有反击之力,也无法有效控制东北诸夷,只有苟延残喘了。

燕国苟延残喘对匈奴人来说是个坏消息,但也是个好消息。

燕国东北方向的疆域从代北上谷延伸四千余里到辽东清川江,其长城以外的诸胡依次是匈奴人、东胡人、秽发人和高夷人。匈奴人横扫大漠,和东胡人反复厮杀,迫使东胡人不断东徙,于是东胡人必然要入侵燕国以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

燕国本来想争霸中土,但随着燕昭王驾崩,乐毅和邹忌等一帮贤臣所创造的辉煌成为历史,燕国实力大减,偏偏就在这时候,先有东胡强盛,后有匈奴人崛起,燕国即便修了长城也无法阻止诸胡的入侵,其战略不得不由争霸中土改为与诸胡争夺生存空间。

燕国和东胡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耗费无数,期间燕王喜曾数次想改变战略,固守东北而逐鹿中原,但因为燕军总是处于两线作战的窘境,再加上赵国异常强悍,燕军一次次遭遇惨败,最终损兵折将一无所获,国力更是因此剧降。今日亡国之祸虽然是必然,但与燕王喜和中枢在战略上的错误也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