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页

好在夏粮入库,咸阳竭尽全力予以支持,晋中三郡更是征发徭役,调集几十万庶民向代北运送粮食武器,但相比代北庞大的需求量,这些钱粮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河北虽然在钱粮上无力支持,但王翦还是指挥大军向燕国的易水长城一线做出了攻击态势,李信更是指挥本部人马三次攻打汾门要隘,牢牢牵制了燕军主力。

攻坚战不是匈奴人的特长,大单于头曼看到伤亡越来越大,而秦军的防线始终固若磐石,不得不下令停战。

雁门战事在历时一个多月后终于结束,代北军民熬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但他们的付出扭转了代北战局,秦军终于打开了出塞的通道,利用澹林之胡的鸿雁海,对匈奴人的侧翼造成了重大威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秦军在代北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上谷战场上,被团团包围的上谷三胡投降了,两万多人的军队就地整编并入代北军。

杨端和率军赶到居庸塞下,集结十万军队猛攻居庸北隘。武烈侯下了死命令,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拿下居庸北隘口,以便对燕国的京都形成直接威胁。

半个月后,秦军攻占居庸北隘。

燕军为了守住居庸南关,不得不从蓟城调集了两万大军。燕王喜对形势非常悲观,把国事尽数托付于太子丹,带着部分大臣和王后嫔妃先行转移到了八百里外的令支城。

※※※

秦军在代北战场上的胜利直接影响到了中原局势。

深秋,秦齐楚韩魏五国终于达成了盟约,秦齐楚三国在中原形成了对峙局面,中原短期内是不会爆发战事了。

咸阳松了一口气,秦王政和中枢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北,开始谋划灭燕大计。

公子扶苏上奏,恳请秦王政允许他率军攻打燕国。秦王政答应了,将其调往河北,与王翦一起远征燕国。

河北在秋收中大获丰收,虽然河北的农耕还没有全部恢复,河北还是羸弱不堪,但最起码今年冬天不会饿死人了,恐怖的大饥荒终于在河北失去了肆虐的能力,河北人终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宝鼎上奏,督请中枢尽快决策攻打燕国。秦军越早攻下燕国,对代北战场就越是有利,对关东诸侯国的威慑也就越大,这可以大大加快统一进程。另外,宝鼎恳请中枢,重新起动西北策略的实施,利用楚国的支援尽快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这条大渠一旦开凿成功,对秦国来说意味着获得更大的疆土,意味着中土将获得更大的实力。

秦王政对代北局势忧心忡忡,他倒不是怕秦军守不住代北,而是秦军为了守住代北要付出惊人的代价,这个代价现在会影响到大秦的统一进程,未来也会影响到大秦稳定和发展。

秦王政书告宝鼎,在代北垦荒屯田是个办法,但这个办法显然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毕竟代北贫瘠,畜牧和屯田还是满足不了代北镇戍的需要,所以他建议修一条从咸阳直达阴山长城的驰道,有了这条驰道,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物资的运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