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最初的想法也同样简单,但刚才一番深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如果历史轨迹不变,那赵高将要去太仆出任中车府令,由此进入秦王政的视线,并逐渐赢得了秦王政的信任,在帝国后期甚至兼任行符玺令事。
问题就出在这里。
符玺令,专管符信玺印的官员,同样是中下级官员,同样由君王的亲信出任,但这个官职的职权就是掌管符信玺印,没有一丝一毫参政的权力,更不要说参与决策的权力了。
行符玺令事就是临时代领符玺令的职务,也就是说,咸阳宫肯定有符玺令或者是暂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因为始皇帝在他统一帝国后的十二年内连续五次巡视天下,每次巡视时间都很长,巡视中要照常处理国事,所以很多内廷职务就要由随行臣僚兼领。赵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兼领行符玺令事。
如果历史真相正如此推测的话,那后人就误解了始皇帝和赵高的关系。
始皇帝或许器重赵高,但赵高并不是始皇帝的亲信。很简单,赵高做了始皇帝二十多年的侍从车马班班长,始皇帝巡视的时候还兼带管理一下符玺,但他始终就是始皇帝的一个“高级仆役”,他从未进入中枢,这样的“心腹”仅仅是生活上的心腹,而不是政治上的心腹,因此赵高不是始皇帝真正意义上的可以托付社稷的亲信,而仅仅是一个赢得始皇帝信任的高级仆役而已。
宝鼎需要的不是秦王政身边一个高级仆役的情报,他需要的是能够与秦王政共商国事的绝对亲信的情报。现在秦王政身边有哪些绝对亲信?蒙氏的蒙嘉和冯氏的冯劫,还有一个就是国尉尉缭。至于郎中令隗状,还待观察,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任何事情,但历史湮灭隗状这个显赫人物自有它湮灭的原因,而在这个原因没有搞清楚之前,宝鼎认为,无法判断秦王政是不是绝对信任隗状,是不是把隗状当作亲信来看待。虽然秦王政与隗状同池泡浴,但自己不也与秦王政同池泡浴吗?秦王政是不是因此就信任自己?在这种权力的巅峰之端,君王的亲信到底是谁,恐怕只有君王自己才知道。
从权力构架上来看,君王和相国既共存又斗争,两者之间有不可妥协的利益冲突,根本没有绝对信任的基础。秦王政现在或许信任隗状,但将来呢?将来是不是一直始终如一的信任他?显然不可能。
假如事实就如历史所暗示的那样,始皇帝真正信任的人就是蒙氏和冯氏,那无论赵高、李斯还是隗状,都不过是围绕在始皇帝身边的近侍臣僚而已,距离真正的权力核心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宝鼎忽然有一种豁然顿悟的感觉,他蓦然意识到沙丘之谋并不是如历史所描述的那样简单,沙丘之谋是个阴谋,从头至尾都是一个阴谋。假如把沙丘之变当作一个阴谋来看待,那沙丘之变的前后时间段所发生的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就能得到解释了,因为它是一个阴谋,阴谋藏在黑暗之中,湮灭在历史之中,若想探究它的真相就很难了。
但宝鼎无意去探究沙丘之谋的真相,他的抱负和理想是拯救帝国,他不能让沙丘之谋重演,甚至根本就不能让沙丘之谋发生。
怎样才能阻止沙丘之谋的发生?廷尉卿李斯位高权重,宝鼎目前动不了他。公子胡亥还没有出世,目前还不知道在那个嫔妃的肚子里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宝鼎唯独可以控制的人就是赵高,而改变赵高的人生,改变赵高的命运,必然就能阻止沙丘之谋的发生。退一步说,就算宝鼎在未来未能改变历史轨迹,始皇帝还是死在了沙丘,但只要改变了赵高的人生轨迹,或许就能改变沙丘之谋的结局。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假如沙丘之谋是个阴谋,是个湮灭在历史中的阴谋,而宝鼎不知道这个阴谋,那他也就不知道赵高在这个阴谋中的位置,如此一来,即使没有赵高,也同样有个替代者来完成赵高在阴谋中所承担的任务,如此历史轨迹还是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宝鼎的所有努力将尽数化为乌有。
对未来的一切假设都是幻想,而目前唯一真实的就是赵高。
宝鼎放弃了对未来的幻想,转而把全部心思放在赵高身上。他打算培植赵高。凭借赵高的才华,凭借自己的实力,凭借自己对未来历史的准确把握,把赵高打造成一个本系的悍将,让这位悍将在前面为自己冲锋陷阵应该有绝对把握。从历史上赵高在秦二世时代的疯狂表现来看,这个人血腥嗜杀,而且歇斯底里,用得好了,足以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宝鼎想好了就做,他不再偷偷摸摸地使用赵高,而是光明正大地提拔他,重用他,将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你对咸阳中枢了解多少?”宝鼎主动把话题转到了一个极其敏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