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两个计策。”宝鼎咬咬牙,决定先扯淡吧,看看秦王到底什么意思。
这千古一帝太可怕了,玩我就像玩小鸡似的,可笑我还自以为是,以为只要为他冲锋陷阵就能赢得他的信任,就可以跟在他后面混,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老子就是他一颗棋子而已。怪不得他明明知道宝鼎是个痴儿,还是要逼着宝鼎出乌氏,原来他根本不需要一个聪明的宝鼎,他只要一个可以为他杀人的宝鼎,因为所有的部署都安排好了,只要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就行了,但自己从代北开始,就让他的计策完全失控,逼得他不得不跟在后面步步变策。
如今看起来他的计策成功了,战果甚至远远超出了预期,但让他失策的是,他从乌氏逼出来的不是一个痴儿,而是一个天才,他被所有人欺骗了,他给了老秦人重新崛起的机会,他正在培植一个新对手。他还没有把楚系外戚赶出咸阳,一个新对手又出现了,虽然这个对手目前还没有实力,但将来呢?现在他要利用这个天才打击楚系,为此他不得不培植这个天才。等到楚系倒了,这个天才又崛起了。打掉一个老对手,又亲手培植一个新对手,他愿意做这种赔本的买卖?显然不会,所以老子这趟算是白穿了,迟早要给他玩死。
宝鼎一边在心里自怨自艾,一边说了两个办法。秦王微服前来,知道的人寥寥无几,显然他不想把事情闹大,不想搞得满城风雨,不想自曝家丑,更不想让自己和王族的威严遭到损失,所以封锁消息,低调处理。嬴豹出去找秦王的时候,叫曝布封锁蓼园,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事情是发生了,公子襄也的确罪大恶极,但这事一旦传出去,大王颜面无光,宗室这张脸又往哪搁?
晋阳的事和盐池的事都可以搞大,越大越好,因为那是楚系干的坏事,大肆宣扬,既打击了楚系,又给大王增加了威信,大王何乐而不为?士伍庶民都喜欢刚直不阿、不徇私情、坚决肃贪的大王,但绝对不喜欢一个连宗室王孙都管不好的大王,那说明大王无能啊,自家兄弟叔伯都在背后撬墙角,那还混过屁啊。
成蛟兵变和嫪毐(o'ai)之乱都是王族内讧,最终大王损失最大,面子丢了,威信没了,成了天下人耻笑的对象,所以这次公子襄的事,那是毫无疑问,要坚决在王族内部处理,不能有丝毫的泄露。估计这也是秦王第一时间亲自赶到蓼园的原因。
宝鼎想到秦王在辒车内的咆哮,不禁暗自苦笑。这主儿演技一流,骂得自己火冒三丈,不顾一切就杀进了蓼园,其实想想,如果不是被他臭骂了一顿,自己哪有胆子打蓼园?公子襄为什么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他哪里会想到住在王宫边上,竟然还有人敢半夜三更来偷袭?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是秦王逼来的啊,所以说公子襄冤啦,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天亮了,秦王微服跑来了,把全部事情掩盖住,一切都在他算计之中,滴水不漏,玩死人了。
还有一个办法当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了,大肆宣扬,大肆查案,把所有涉案官吏全部抓起来,不过这样一来,不要说咸阳了,估计整个地方郡县都要“地震”了。看看秘库里十几万金钱珠宝,还有其它几个库房里堆得满满的布帛绢缯,就知道大秦国有多少官吏涉案其中了。
秦王听完之后,一言不发,负手想了半晌,再一次问道:“如何处置?”
宝鼎连哭的心思都有了。哥哥哎,你想逼死我啊?我把脑袋给你成不成?我自杀成不成?当然这牢骚话不能说,秦王步步进逼,一连三个“如何处置”,很明显宝鼎的答案不正确,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宝鼎暗自叹息。这次,自己这个黑锅算是背定了。秦王一逼再逼,目的无非一个,挑起楚系和老秦人的正面厮杀。宝鼎已经听老秦人说了,老太后请老将军王陵主审谋反大案,其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挑起老秦人和秦王之间的矛盾,逼迫老秦人让步,而老秦人也的确有了让步的意思,因为老秦人的策略是以退为进,老秦人要以退为条件,帮助白氏和司马氏解禁,并让宝鼎尽快上位。既然已经决定要退了,要以退来缓和与楚系的关系,从而赢得楚系的谅解,实现自己的目的,那老秦人主审谋反大案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秦王一眼就看穿了老太后的心思,正好老秦人又要重新崛起,在利益攸关的时刻,楚系和老秦人有什么理由不能互相让一步?让一步,各自获利,但秦王的损失就大了,他绝不允许老秦人在这个关键时刻与楚系达成任何谅解。
所以,秦王一定要杀了公子襄,而且还是要宝鼎杀了公子襄,让楚系和老秦人结下血海深仇,根本无法化解的仇恨,这才是他今夜逼迫宝鼎杀进蓼园的真正目的。
宝鼎醒悟迟了,直到他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蓼园,直到嬴豹嚷嚷着要请秦王来的时候,他才一点点地醒悟过来。老子不但要做秦王的刀,要做秦王的诱饵,还要替秦王背黑锅,最后还要给秦王卸磨杀驴一剑砍了,我这都是什么命?都是什么狗屁穿越?穿过来找死啊。
宝鼎神情沮丧,秦王的脸却越来越冷,眼神越来越凛冽,冰冷刺骨。
宝鼎的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要顶住,顶到最后一刻,否则他这个黑锅就算白背了,一点好处都没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