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徐卫正翻看着先前制定的操练,随口问道。
“只说是从滑州而来。”杜飞虎回答道。
滑州?徐卫翻书的手突然停住,心中没来由地跳了一下。一时心绪不宁,摇了摇头,定住心神,向外说道:“叫他们进来。”
不多时,杜飞虎领着两人进入帐中。这两个一看便是兄弟,那哥哥约莫三十出头,身形伟岸,四方脸,卧蚕眉,鼻大嘴阔,浓须遮嘴。弟弟二十五六光景,与哥哥一般身材,只是稍瘦些,一撇短须尤显精干。二者都是目若朗星,炯炯有神。一进来,见了徐卫,便上前行礼。
“你二人自滑州来,所为何事?”徐卫开门见山地问道。
那哥哥抱拳答道:“徐巡检使扩编练兵,我兄弟二人特来相投。”何太尉向官家上奏说,靖绥营缺乏统兵官,官家便命他从各地推荐的豪杰中选择合适之人,也可以从诸路王师之中平级调动,充入徐卫军营。这两人既从滑州而来,想必是大哥徐原军中低级武官。大哥为泾原路经略副使,兵马副总管,手下干才不少。只是这两人恐怕不是主动来投,而是受人推荐。大哥还滞留东京,那么推荐他们的人便是……
“种公近来可好?”徐卫问道。初见种师中时,他便已重病缠身,着实让人担忧。
那兄弟二对视一眼,脸色一沉,徐卫看在眼里,心中陡觉不祥!片刻之后,那哥哥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双手呈给徐卫道:“种公有信在此。”
徐卫接过,赶紧拆开读了起来。他穿越到宋代不过一年,话倒是学得差不离,可这书信看起来却有些吃力,尤其是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也不知从哪里断句。一时看不透,心中不免有些焦急,见那兄弟二人还立在帐中,遂唤来杜飞虎,命其将这两人领下去安排。
待几人离开帐后,徐卫才将信铺在案上,立着细细研读。第一遍,不得甚解,第二遍,方察大概,第三遍,才全部领会。看完之后,一屁股坐在凳上,盯着那封信久久无言,若有所思……
第一百二十二章 冠礼
种师道给徐卫的信中,开头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自己“时日无多,大限之期不远矣”。其后盛赞徐卫这个西军晚辈“年虽少然有大志,力虽薄不畏险阻”,希望他“忠义为国,好自为之”。又回顾了当年在西军中与徐彰的旧谊,说是可惜得很,没来得及见上一面。最后嘱咐徐卫,眼下国难当头,正是武臣效命之际,早早晚晚他必得重用。但同时提醒,少年得志大不幸,一定要谨慎在意。“待女真锋芒已去,宋金拉锯之时,汝当离朝避祸于西,切记勿忘。”
徐卫独自一人坐于帐中,看着那封信许久,终于叹了一声,将信装进信封收好。历史上,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未出现以前,种师道是宋军中绝对的权威,元老,甚至可以说是一面旗帜。这位老将堪称帅才,虽对宋金两国的实力差距有着清醒地认识,但直到其去世,仍旧不停地建言献策,总归到底一句话,大宋是有办法的。
现在,这位老将不久于人世,他若一死,对宋军士气绝对是一个打击。女真人若是得知,必然更加有侍无恐。这等名将没能死在沙场上,实在是个遗憾。更让徐卫觉得惋惜的是,若说他与种师道有什么交情,实在谈不上,两人地位太过悬殊。但种师道从第一次见到他开始,对这个后生晚辈的关切,的确让人感动。甚至弥留之际还传来书信,谆谆教诲,再三嘱咐。
大宋靖康元年八月,种师道病重,赵桓闻讯之后,立即命京畿河北制置使姚古前往滑州坐镇,将种师道接回东京医治。可队伍还没到京城,种师道已病逝于半道。赵桓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亲往种家致哀,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并亲笔草诏,高度赞扬其精忠为国的一生,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本有两子,都战死在他之前,又有两孙,长孙也战死沙场,而次孙早夭。为不使这位军中元老绝后,赵桓令其侄种宏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