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鸣老弟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如请他将拉壳钩的加工制造技术,还有木柄手榴弹的生产图纸和技术,交给军部再转给其他军工厂,怎么说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嘛!”
“大帅,卜五兄说得对,汉阳厂、江南厂和大沽厂研究木柄手榴弹快一年了,仍然无法生产出让人放心的手榴弹,既然一鸣老弟那里有现成的技术,不如尽快拿过来,手榴弹在战场上的作用可是越来越大了!”段祺瑞也说出自己的意见。
袁世凯心里其实早就愿意妥协,之所以板着张脸声色俱厉地提出各种要求,全是因为萧益民大大扫了他面子,而且他作为一国之最高领袖,实在吞不下这口窝囊气。
可是全国严峻的形势摆在他面前,袁世凯在“二十一条”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下非常被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又在江南各省陆续发起大大小小的武装暴动,在军事上把他这个大总统折腾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在政治上频频联系居心叵测的日本和列强,据说还与日本方面签署了《中日密约》,从方方面面尽情地拆他袁世凯的台,袁世凯哪里还有精力和本钱派出大军攻打越来越强大的四川?
真要打的话,胆大包天的萧益民要是来个破罐破摔,或者干脆投到孙中山旗下,恐怕这个江山就要风雨飘摇了。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包季卿来到北京的第一天,已经向他袁世凯明确传递了萧益民的承诺:绝不被革命党利用,支持中央政府和袁大总统的领导,除了不能接受中央军进入四川和设置税收机构之外,其他一切都可以商量,而且只要发生对外战争,他萧益民哪怕倾家荡产,也会发动所有的力量,在袁大总统的指挥下勇往直前!
既然大家都有接受萧益民条件的意思,袁世凯也就不再惺惺作态,他当即拍板同意赵尔巽和包季卿提出的条件,不再苛求萧益民归还扣留的武器装备,原则上同意任命张澜为四川巡按使,同意任命萧益民为四川督军,但明确表示这两个任命需要在一个月之后才能下达,而且还要看到萧益民和四川新政府的诚意。
走出戒备森严的总统官邸,包季卿和赵尔巽如释重负。
同乘一车的段祺瑞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央特使,跟随包季卿返回四川,名义上是展开巡查和战后交涉,实际上要逐一会见张澜、匡佑民、曾寿五等四川当权派,并与川军总司令萧益民密切接触,尽可能坚定萧益民和川军支持袁世凯领导的立场,最后才是秘密带回木柄手榴弹、新式毛瑟步枪的设计图纸和生产技术。
第153章 不断延伸的触角
收到包季卿与赵尔巽自北京发来的平安电,萧益民与张澜、匡佑民等志同道合的智囊们欣喜万分,张澜兴奋地说最担忧、最艰难的事情已经过去,统一团结独立自主的四川,从此必将能够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匡佑民和邹文翰等人非常赞同张澜的观点,举起酒杯欢声畅饮庆祝。
萧益民脸上带着笑容,心里却不敢苟同,但他不会在这种时候扫大家的兴,于是借着酒兴,正式向张澜和匡佑民这两个民政长官,提出每年百分之三十五的财政预算用于军费。
热衷民政建设的匡佑民当即拉下脸来反对,张澜也说军费太多了,百分之三十五的财政支出就是一千八百多万元,虽然与周边各省和沿海各地省份相比,这个比例不算高,但是四川连年动乱战争不止,原计划修建的道路里程只完成三分之一,本年度唯一可以拿出来当政绩炫耀的,只有成都到内江这条新扩公路,其中龙泉驿到邓家湾这段二十五公里长的穿山公路尚未竣工,只能依赖边军司令部直属工兵营和测绘科的官兵进行爆破施工;原计划全省推广的水稻、玉米和黄豆三种农作物优良品种,由于资金原因,只是在成都周边十几个县得到种植,大多数县镇民众都在殷殷期盼政府眷顾。
张澜坦言相告,省政府和议会前几天咬着牙向萧益民支付三百万元的作战费用和战后整军补贴,已经是政府今年所能做到的极致,下半年还有多座在建的公路桥梁等着用钱,成都下行重庆的航道也要疏浚和增建码头,动一下就是钱,所以每年百分之三十五的军费开支太过庞大,财经委员会和省议会绝不会同意。
萧益民据理力争,举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军费开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