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极品明君[校对版] 晴了 1995 字 2023-03-15

所谓的辽镇,指的是东起凤凰城,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其走向是:自今凤城以东的鸭绿江西岸伸向北去,经宽甸、新宾,又转趋东北,绕过开原县北,又伸向西南,经铁岭、逾辽河,东趋向西北,绕过北镇县北,又转向西南,经过锦州、绥中诸县西部,抵达山海关。

明洪武元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

开始在东北地区屯兵筑城。先后建立了边堡,修筑了长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继而建立了屯田、冶铁及煮盐等制度,以供军需;并委派总兵守辽东镇,使广大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陆海防御体系。

洪武八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

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

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至明建立之后,在辽东,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地区,便已经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而就在辽东将要迅猛发展的时候,鞑靼和瓦剌这些游牧民族的陆续崛起,让大明的北方各地遭到了重创,所谓的边镇,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的军事管制区,一切都要向军事靠拢,这使得大明诸边的发展渐渐地放缓,甚至于是倒退。

而今,朱祁镇已然带着大军,将整个草原犁了一个来回,原本强势发展,已经隐隐有能威胁大明存亡的游牧民族,这一次,很是干脆利落地倒在了大明的铁蹄之下。甚至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整个大草原上的男人,连死带被俘,足足少了将近一半。

可以说,三五十载之内,草原想要再对大明的边镇构成重大的威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朱祁镇可不是过去那些帝王,后续还有许许多多的手段,可以这么说,朱祁镇根本就没有把这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的草原游牧民族再当成大明的敌人,他们将会被大明所融合,吞噬,并且会成为大明西征欧亚大陆的起点。

嗯,且说那石亨思量了一番之后,浓眉一拢,这才略显得迟疑地道:“今元蒙残部再无乱我大明边镇之力,而辽东边镇物产颇丰,若是能够发展起来,我大明,亦得多一税赋之地,只是辽东之地,三面皆敌,除了面对草原之外,北方蛮夷不服王化,而东边,朝鲜虽我大明藩属,却常有窥我辽东沃土之心……”

石亨终究是一位军中宿将,这一番话,倒也让那已经听朱祁镇分析过辽东局势的石彪不禁频频点头不已,对着叔父石亨言道:“看来陛下令侄儿来寻叔父还真寻对了,叔父的这番言论,与陛下几乎完全一致。”

对于武人而言,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以名垂青史,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原本还以为自己失了帝宠,说不定将会碌碌无为地当一辈五侯爷的石亨从那石彪传来的话里边,嗅到了几丝不寻常的味道。

辽东镇乃是大明最北之地,三面皆敌,可是,那处土地辽阔,特产丰饶,可是却最终因为元蒙的袭挠,使得大明对此地的控制力越来越低,甚至于失去了不少原本已经控制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