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页

兴宋[校对版] 赤虎 2282 字 2023-03-15

未雨绸缪,咱们不能不早作准备……我建议把崔庄学堂再扩大一点,原先赵家大院我准备给蒙县尉,但蒙县尉不敢接受,怕自己拿了便宜,知县大人、通判大人都不满意。

好吧,既然蒙县尉不敢收,赵家大院闲着也是闲着,我准备另开一个男学堂,一部分教授四书五经,一部分招收流民中的幼童学武。咱也从娃娃培养,省得他们被异端学说洗了脑。

另外,崔庄的团练也要好好甄别,今后我若不在,你也要关注这支武装,咱们需要把它牢牢地握在手里,以防出现意外。”

时穿说的这种想法,是纯正的古代豪族思想。古代政权不下乡,乡中的统治全靠乡绅豪族依据乡规民约,帮助官府行使行政职能。而古代中国每两三百年一次改朝换代,也让乡里的地主老财时刻存在一种“灾民意识”,对保护自己家族的安全警惕性非常高,而这,也是许多家族得以传承下去的诀窍。

时穿先开口说还会有动乱,最终说要把崔庄团练捏在自己手心,这一点深深符合传统地主老财的心理,地主老财天生嗅觉灵敏,心中“灾民”的那根弦一直绷着,历朝历代,每当动乱快要来临的时候,朝堂上还歌舞升平,地主老财们已经开始悄悄修建坚固的坞堡,并集结佃户与家奴,准备在乱世自保。

崔小清也是地主家庭出来的,时穿想到捏紧地主武装,她自然想到了后续——修建坞堡:“呀……咱崔庄最后遭到了一股极凶悍的匪徒,自庄后发动的袭击,真要到了乱世,庄前庄后四通八达的,可不好。郎君,要不我们召集村中大户,商议一下修建庄墙……”

崔小清眼珠一转,脸上挂上了笑容:“经过方氏那件事,恐怕这海州城,无论城里乡下都知道郎君的恶名,崔庄谁还会在这时候违逆咱?况且,自修建作坊后,村子里东一团西一团,四处乱建住宅,咱也该整理一下村子了……”

这是典型的地主与地主婆的对话,阳光底下,崔庄最有权势的豪强与崔庄最美丽的女户,私下里暧昧规划着今后自己的小家园,旁边是川流不息的佃户,院子深处是冉冉冒烟的酿酒锅炉,大墙外是曾经的敌对者的哀号……啊,好一幅田园景象!

这样的田园生活过得很悠闲,时穿搂着自己的外室——哦,二奶——悠然自得的享受“私通”生活,自家的蒸酒坊酿着小酒,四乡的豪绅纷纷送来子弟,意图接受时穿的指挥——哦,是进入团练作坊学手艺,顺便训练着团练,收集四处无家可归的幼童送去海公子那里“收养”,偶尔有空,出门去白虎山,帮助族人修建葡萄园。

对于叛乱这类事情,朝廷一向动作快速。十余天的工夫,朝廷的处置出来了,知州张叔夜因功品级升了,调任青州知府,算是离京城越来越近了。知县瞿老头则受到了训斥,不过,瞿老头马上又从衙役那里获得补偿,衙役从方举人家中抄来的贼赃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这位老头安生了,不再急吼吼的意图表现自己。

心情一好,有所顾忌的瞿老头不再干涉豪绅的行动,于是,参与动手的相关人员各自分到了自己那块蛋糕:施衙内兼并了方老头的盐场,拿盐场的地盘急急忙忙开办了玻璃作坊;时穿则兼并了方老头的铺子与作坊,驹山盐场消除了告密隐患;至于涟水军,他们获得方老头在东海县盐场的库存后,似乎悄无声息,再无动静。

张叔夜临走时,再度敲定与时穿的协议:时穿招收厢军修建四乡道路,这样,厢军今年的供养不再由地方政府负担,而时穿由此获得武装崔庄团练的默许……

分赃大潮中,蒙县尉也没有落下,他让出了赵家大院,换回从时穿手里低价购买三百亩土地的机会,顺势将两个儿子安置在崔庄学堂,开始筹划退休后的生活。这厮将家小搬到崔庄,算是对时穿彻底屈服,因此方老头案件中的疑点,蒙县尉自然而然的保持了沉默。

于是,一件泼天大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波不兴的被人遗忘在脑后。

乡居生活日子过得快,夏天过了,秋天来了,又到了酿酒季节。这天,墨芍领着仆人匆匆走过田垄,来到自家山坡上的果园,她站在门口询问果园的园丁:“我家哥哥在什么位置?”

管事躬身回答:“墨姨娘,教头在梨园,正在监督人摘果子……哦,那位瘸腿瞎眼的李大郎又来了,正与教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