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页

这年冬,赵武子攻楚,史载,他围困郢都三年,只为索要风胡子制作的太阿剑。

当然,真是的历史并不像小说演绎一样天马行空,各国联军推进到郢都城下,楚国兵力困窘,只能闭城自守。联合了吴国联军的炎黄集团可谓兵强马壮,天下各国诸侯都派军参战了,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所以,雄伟的楚国都城遭遇的是全世界的围攻,郢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依旧雄伟,但却显得势单力孤。

吴国国君余昧最后才加入了战斗,他是因晋国召唤而参战的,晋国人攻下了沈国之后,派人去诸舒国挑拨离间,使者顺便越过了诸舒国,联络吴国的势力,余昧刚刚继承君位,正需要霸主国的政治支持,所以他匆匆与晋国的赠嫁公主举行婚礼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携带吴国全部军力逆流而上,恰好参与了晋楚水战的尾声。

吴国的参战,等于让炎黄集团的军事力量打破了南北地域的间隔,在吴国的示范作用下,南方诸多小国被吴国胁迫,不得不赶到郢都城下,参与这场世纪大战。

世纪大战的开场是用一柄罕世宝剑作为开场白的,这柄剑名叫“太阿”。

细论起来,太阿剑并不见得比赵氏冶炼出的共析钢骑兵剑更加出色,但这场战争总要有个理由,霸主国元帅遭到刺杀,这就是最大的战争理由。

春秋时代,战场上弥漫着彬彬有礼的贵族气息,交战双方总是寻找自己说得过去的战争理由,虽然如同宋襄公一样,愚昧到极点的仁义措施是被人耻笑的,但只要有机会,贵族们总是希望把锋利刀剑裹上一层糖果,把恶狠狠的势不两立包裹上一层礼仪道德。

两国交战,战场上分个你死我活,到无可厚非。谁胜谁败,纯粹是自己的力量强弱造成的,但如果正面战场上打不过,却要施展卑劣的刺杀行为,这在统军将领们看来,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他们能够承认战场上的失败,却不能容忍敌方将领使用刺杀手段来让自己取得胜利,毕竟,所有的统军将领都怕这一点。

兵临城下,齐策驾着战车来到城门口一箭之地,他慷慨激昂的谴责楚国的卑劣行为,并责骂楚国在正面战场上无法取胜,竟然派遣刺客企图刺杀霸主国的元帅赵武……

当然,这起刺杀行为究竟谁是幕后指使,晋国人已经懒得细究,但刺杀的是楚人,刺杀之后,获益者是楚国国王,所以从逻辑学上说:这场刺杀行为理所当然是出于楚王的指使……至少楚王支持的舆论范围,纵容了这种刺杀思想。

第二百四十五章 来一场城下“堂皇之战”

君权神授,齐策也承认这一点,身为一名大臣,当然不能以下犯上,直接提出惩处一位君王,所以齐策退而求其次,要求楚王交出刺杀工具的制作者:风胡子,以及风胡子制作的三件刺杀利器,分别是宝剑龙渊,工布、太阿。

龙渊已经断折,工布不知去向,太阿剑是楚王的佩剑。楚王在城头捏着宝剑,气的瑟瑟发抖,他呼唤侍卫近前,轻声叮嘱:“令尹阵亡,晋国人兵临城下,寡人这次看来保存不了楚国的国祚了,晋国人想索要太阿剑,这是寡人的佩剑,寡人宁肯手持太阿剑战斗至死,也不会将太阿献给晋人。

你在旁边守着寡人,等寡人战死之后,如果宝剑还未断折,你就取走太阿剑,派人护送太阿前去云梦泽,将此剑沉入泽中,确保此剑永远留在我楚国国土上。”

说罢,楚王抽出了太阿剑,引剑直指敌军。长叹一声,说:“太阿啊,太阿,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

小说中的情节是:随着太阿剑的出鞘,匪夷所思的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吵走石,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