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的身份只列在天皇帝耶律阿保机、地皇后述律平之下,而贵为契丹国第三号重要人物的人皇王耶律倍竟会选择投奔中原,倒也颇有四夷来朝的意味……然而李天衢面露冷笑,看来也不会因为耶律倍背离契丹、投奔敌国而重用他。
不过契丹正值风雨飘摇之时,本来贵为契丹皇长子……皇帝耶律德光的兄长耶律倍竟然会投敌请求魏朝收容安置,这也势必更会导致民心震恐、军心动荡。
李天衢继续设想下去,耶律阿保机要改变契丹的部落联盟制,而建立起一个帝国,在当时便受到各支部族首领的强烈抵制……本来联盟可汗由诸部夷离堇轮流做,每隔三年另选,凭什么就只能由你迭剌部耶律氏终身世袭,而学中原汉人那套帝王家天下的体制?
就连耶律阿保机那些兄弟也十分不满,遂相互撺掇起来发动“诸弟之乱”……由于其他七个部落的强烈反对,而不惜动用武力胁迫,耶律阿保机面对强大的压力,也的确假意退位妥协过。
然而他采纳妻室述律平的提议,决定快刀斩乱麻,设下鸿门宴将各部落的首领全部杀死……做法简单粗暴,也难免更会激起其它部落的仇恨,所以也有契丹骑众投效后唐,被收编组建成银鞍契丹直,而站到了耶律氏的对立面上。
而后反对耶律阿保机称帝的声音越来越小,是因为他的确有能力带领契丹翻身做主,开疆拓土,成为雄霸塞外的帝国……契丹族民收获的实惠利益越来越多,那么也就不会排斥由迭剌部耶律氏世袭传承帝位。
可是眼下契丹只传了一代,先主耶律阿保机含恨身死,新主耶律德光在山河破碎之时继承帝位……与魏朝进行的国战全盘溃败,丧失了大量领土,先前各支臣服的部族分崩离析,契丹不再处于强势的一方,面对中原王朝的全面压制,也必然会有迭剌部耶律氏以外的契丹部族再想起当初的旧怨,而去动摇耶律德光的统治地位……
所以耶律倍投奔中原王朝,也正可以这场事件大举造势,以尽可能加剧契丹慌乱的情绪……李天衢心中思量,虽说那耶律倍只是为势所迫,便从契丹出走投敌,这厮也不是真心实意地归顺我朝……但是他既然已经来了,也还会有其它的利用价值……
第1333章 身在中原,你会反悔再叛的
耶律倍与其家眷亲信自辽西进入魏朝治下疆土,按李天衢旨意也是接待国主的规格,这一路下来锣鼓喧天、排场极大……对耶律倍而言,能受魏朝如此重视,他固然倍感庆幸,而魏帝李天衢就是通过统掌渤海故地东丹国的耶律倍投魏这场事件大举造势,而向契丹传达一个消息:
你们皇帝耶律德光的皇兄耶律倍,当初由耶律阿保机钦封的人皇王,都已前来投奔降从于我朝……形势如此,如若耶律德光仍意图顽抗,中原王师再度兴兵北伐之时,你们还要怎么与我魏朝斗?
而耶律倍这一行人等,经辽西、入燕云、过河朔、渡黄河……沿途受到隆重接待,顺顺当当地抵至魏朝国都汴京。改换门庭,自然也要尽快拜码头认主子,耶律倍得接引至皇城内殿,得李天衢召见,甫一打照面便顿首叩拜,以示意他这个本来的契丹皇长子,愿意俯首做中原王朝的臣子。
不过耶律倍说是携家带口的前来投奔,核实一众随行家眷人等,却是诸如粟末部靺鞨出身,昔日渤海国王族大氏,以及倍受耶律倍宠爱的汉家女高氏等侧妃爱妾为主。至于他的正妻与已经诞生的幼子,则都留在了渤海国。
李天衢心想本来身为太子妃,而正史中耶律倍的正妻端顺皇后萧氏,便是在他夫君奔逃去投奔后唐以后仍留在东丹国摄政……而辽朝第三任国主,也就是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与其生母柔贞皇后萧氏也都在了北地……虽然他爹叛逃出走,可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对他这个侄儿却仍是视如己出,格外的喜爱,所以得众臣拥戴推举继承辽朝帝位;
而耶律倍的次子耶律娄国并未被带着出走,以后会任南京留守,司掌东丹国国政,只是于辽穆宗耶律璟当政时节自己作死,意欲谋反而被诛杀,并除去宗籍被贬为庶人。
再想到耶律倍那正妻侧妃的娘家人,可是辽朝萧氏后族一脉,所以即便自己的丈夫出逃投奔中原,那些萧姓的妻妾也不会带着儿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转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