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艳阳之下,顾越笑着打断道:“某略知一二,湍流用泷船,平流用吴船。”李道用道:“顾郎如何知道这叫‘泷船’。”顾越道:“我在永济渠时,有所听闻。”语罢,却突然扶住旁边的船板,整个人晃了一下。李道用:“顾郎?”
顾越中暑了。归寝时,录事的手里端着本《水经注》,季云的手里端着药羹。
顾越把季云留下。
昨日,季云向他禀报引起械斗的原因,初查,是有个农户煽风点火,在三县大肆宣传朝廷的充田粮饷分发不公平,挑拨起几个乡的里正闹事,争夺仓址。
然而,季云没有追究那批石沉大海的土木石料,而是顺着此农户的家族关系,追到洛阳城恭安坊的一处官宅,宅主叫方文成,洛阳世族,是河南府的司仓参军。
顾越的手指揉着太阳穴:“你继续说。”季云道:“若县里不再负责漕运,那方参军的碗里就少了一块肥肉,想必,他故意闹事,就是要让转运司知难而退。”
顾越道:“如此,该不该退?”季云抬一眼,见顾越面色苍白,唇连半丝血色都没有,遂端过了药羹,近身伺候:“有朝廷旨意在,本是不必退的,可若不退,那么接下来施行转运,动了司士的津梁、舟车之权,怕他们又寻衅滋事。”
顾越笑了笑,从季云手中接过碗:“好,再辛苦你去洛阳打探,方参军与谁交好,此事和游府尹有无关系,另外,何处有解玉砂,三件事都不着急,慢慢来。”
季云离开之后,顾越把药匙一圈一圈搅和在碗中,害怕苦口,放在旁边不吃了。他在榻上休憩片刻,起身时精神好些,便让录事去洛阳河南府请游桓之。
游桓之到时,顾越已换官袍,坐在案前,左手握笔,孜孜不倦写着一封牒文。
顾越向裴耀卿请示用人,想在河南府选出几个官员调往河阴段转运司,作为缓冲,先让利于州府的诸曹参军,把权力平和地从县级收到州级,之后再行处置。
“桓之兄,这几个位子尚且空在此处,我想请你推荐。”顾越看着游桓之,坦然示之,“转运司虽隶属朝廷,但也需要一定比例的州府官员,才能办事。”
清风拂过竹帘,旃檀香飘满房室。游桓之背过身,双手握紧成拳,笑叹道:“后生可畏,顾郎真是把棋下活了。”顾越道:“向桓之兄表诚意,总不能光逞口舌。”游桓之应道:“我,虽不愿为裴阁老驱使,却真佩服他的魄力。”
此番与以往不同,顾越很清楚,自己在明处,正一步一步把漕运法落于实地,而他的对手在暗处,总要千方百计制造混乱,把法令往利于自己的那方面修改。
身为转运副使,守着河阴段的转运司,决不能因为一个县令吓死,或是几百个村民械斗,就更改原则,否则即使漕运法落成,也是面目全非,形同虚设。
然而,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顾越的想法,就是把那些在暗处和他作对的人,风风光光地请到明面来,可谓化敌为友,既减少了矛盾,又落成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