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1页

何况,机头过大,对于整个飞行过程的控制也提出更高要求,不改都不行。

“为了装上去,uu看书只能降低性能,搜索距离短了很多,同时能跟踪的目标也少了三分之一……即使这样,目前也受到动力系统的限制……”

霍海源的话告诉谢凯,根本绕不开发动机的问题。

“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么?”李明山同样也在问熊宏远等人,“原本计划的是使用什么发动机?”

“备选方案呢?”李明山也提问了。

国内搞项目,不可能没有备选方案。

原本十号工程也是指望国产发动机,可目前,第一架用于验证的原型机只是用于静压力等实验,地面测试的弟二架原型机也即将投入生产。

地面测试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生产用于试飞的原型机。

现在十号工程却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发动机可用。

(本章完)

1797 最令人放心不下的 技术有突破了

“原本是准备用东风动力厂正在改进的涡扇-6改发动机,现在十号工程技术水平提升了不少,而且瞄准的是22~24马赫的速度……”

历史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毕竟才几年时间,科技即使发展了,也不会超越太多。

科技发展需要很长时间的。

哪怕只是部分科技的提升,对于611的设计团队来说,也可以把十号工程的性能提升部分。

“还是发动机的限制么?”李明山声音中有不少的无奈。

这确实很让人头痛。

国内的各种装备,唯独也就航天系统中用来在洲际间送快递的大东风心脏病要弱很多,毕竟那玩意儿都是一次性用品,根本不需要重复使用,不需要使用寿命太长。

“现在如何考虑的?”

“目前尚未有合适的发动机,到时候,要么降低性能,要么就只能寻求从国际上采购发动机……”

“苏-27使用的al-31发动机应该没问题,rd-33无法满足使用。”谢凯在旁边听到这话,提出了建议。

歼-10最开始研究出来,同样也是没有发动机可用,只能进口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一边引进发动机小批量生产,提供给空军使用,一边加快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

“又从苏联进口发动机?之前你们生产超-7的时候,发动机都被他们卡了脖子。歼-10可是国内自用的。”龙耀华有些不满,“你们不是在搞核心机吗?”

到现在,他们已经不希望从国外采购发动机。

发动机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