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页

“苏联在建造75000吨大压机的时候,采用非预应力结构,尤其是没有计算机进行模拟,所冒的风险远比我们更大。我们有计算机进行分析对比,即使出了问题,很快也可以进行更正,在三年时间内采用传统铸造工艺来完成建造……”沈鸿对郑宇成解释着。

他希望郑宇成能同意采用新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让后面的65万吨大压机技术得到验证。

“成本呢?”郑宇成问道。

如果失败,再采取传统的工艺生产,需要的经费,至少是数千万甚至更多。

“……”沈鸿没法回答。

一旦失败,成本依然得由404来承担。

用404的经费去验证华清大学跟二重的技术设计成果。

“我们承担!”谢凯坚定地说道,“至少,这比我们直接上马65000吨大压机的成本将会减少很多。”

谢凯说成本由404负担,郑宇成还能说什么?

“其他人知道我们搞的项目吗?他们能接受吨位降低两万吨?”郑宇成转移了话题。

“我们公布的就是建造45000吨的大压机。”沈鸿平静地说道,“我们没法承担挑战制造65000吨大压机失败的后果。”

国内对于这种顶级的制造装备,一直都是有着一种畏惧的心理。

工业基础薄弱,投资巨大,国内需求的又不是特别迫切。

当然,这是对不了解技术生产领域的人来说的。

军工系统的人,都清楚这种装备意味着什么。